四十年前的今天,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飞向太平
年5月18日,我国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全程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各项性能得到了全面验证。这是我国建成第一代战略威慑体系的关键一步,也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战略安全保证。
▲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
集大成者东风五号
年9月,东风五号洲际导弹首次飞行试验取得了基本成功。
东风五号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头15年发展的集大成者,也代表着我国前20多年科技工业的最高水平。
它拥有3.35米的直径,箱体采用高强度铝铜合金。它的“大脑”采用集成电路计算机,“眼睛”采用惯导平台。有了电液伺服机构,它可以摆动大推力发动机,强有力地改变飞行方向。
而这些当时的“黑科技”背后,都体现着国家冶金、化工、电子、精密制造等方面的成就。与国际上同类型的导弹相比,东风五号的许多性能也是有一拼的。
▲东风五号洲际导弹
更重要的是,东风五号的每一个零件都是中国人自己设计、制造的,真正凝聚着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也正是因为中国航天人“知其所以然”,东风五号的设计才拥有强大的生命力,在其基础之上发展的系列型号,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支撑着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直到建设航天强国的阶段,“老将”们依然壮心不已。
什么叫经典设计?这就叫经典设计。
▲安装发动机
不过,强大的能力需要一个够宽广的舞台才能展示出来。在一跃万里的洲际导弹眼中,幅员辽阔的我国仍显局促,只能通过高、低弹道试验验证部分性能。要想通过全程飞行试验检验全部性能,就得“出国”,那问题就多了。
导弹“出国”需要的“家底”
就试验本身考虑,洲际导弹从我国本土发射,弹头落在海上,得有具备远洋能力的测量船捕获、跟踪弹头的飞行轨迹,打捞队要乘舰载直升机及时捞起弹头数据舱,整个远洋舰队还要有导弹舰队护航,要有补给舰队;还要考虑弹头落区海域的气象、海况等条件。
▲打捞弹头数据舱
从国际关系考虑,落区还要避开外国的海里专属经济区,同时还要确保舰队能顺利开进远洋落区、进行作业不受敌对势力阻挠。
就在年东风五号首飞一个半月后,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第二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渐渐解冻。中国远洋舰队东出太平洋的国际环境有了。
随后的几年中,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及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又进行了多次飞行试验,逐步改进;我国科研人员多次赴太平洋考察落区条件;远洋导弹护航舰、补给舰、测量船等研制进度加快。
年,中央批准航天“三抓”任务,为首的就是东风五号全程飞行试验。随后,型号总设计师制度恢复,屠守锷被任命为东风五号总设计师。
▲导弹测试
年7月,根据中央专委要求,国防科委正式决定,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从酒泉发射场向南太平洋发射,时间拟定年5月,试验代号“”。全国所有参研参试单位以此为准,进入“倒计时”。
到年10月,其他系统的进展相对顺利,唯独“远望”测量船拖后腿了——有的关键设备还没装上船,更别提联调联试了。
因为太难、太复杂了。
航天系统工程的“管理输出”
“远望”测量船相当于把占地几平方公里的测量基地塞进一条船里,这么多精密光电设备挤在一起,光是他们之间的电磁干扰问题就够头疼了,还要解决海上的防盐雾、防潮等问题。更特殊的是,船在海上是晃的,而设备要在晃动的情况下精密捕获、跟踪超高速飞行的目标、开展各项工作。这样的船,一艘还不够用,得要一对。
▲远望一号测量船
这是典型的“复杂巨系统工程”。
好在,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任务技术总负责人钱学森就是系统工程学大师。翻了翻研制计划,钱学森发现进度至少慢了2-3个月。他要求陶家渠(钱学森在航天系统工作时期的学术秘书)即刻赶往上海,以系统工程学的计划协调技术重排“远望”船研制计划。
目标:挤出3个月。
▲钱学森手迹:在远望一号船总联实施计划表上的批示
陶家渠带着两名年轻人到上海江南造船厂,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时任国防科委聂力局长的大力支持。
一到上海,陶家渠首先和所有分系统的技术负责人交底谈话,请大家如实表述各自的难点。随后,采用计划协调技术,与两名年轻人在铺满一面墙的纸上画计划流程总图。
计划协调技术,西方叫PERT。不过,我国的计划协调技术是在上世纪60年代独立发展的,在人、财、物流优化和流程优化上具有优势,带着钱学森系统工程学派的独特烙印。
在实际操作中,计划协调技术的流程设计要考虑到一切必要的因素,要具体安排到每一个人每天的工作。
如船上一台主计算机链接各分系统,各分系统设备调试时间就要采用24小时倒班进行,每一时段都不能浪费;有的设备怕雨,要安排在天气好的时候调试;要把操作者每天的工作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时间,以保证操作者作息规律,精神状态良好……而为应对意外,计划流程还要留有余量,并能动态调整。
▲远望二号测量船
满墙的全局计划流程图制成,就要用计划协调技术的公式上机计算。一看计算结果,有门!3个月能挤出来。
于是,各分系统的操作流程被分发下去,还贴在登船舷梯进船门口上,大家按照全新流程开展工作,进度一点点被抢了回来。
“远望”船工程即将收尾,系统工程三人小组又被派到远洋任务的补给基地,采用计划协调技术安排远航补给的各项准备工作;紧接着,陶家渠被任命为国防科委“”任务专事顾问,在北京制定“”任务最后冲刺阶段的总计划,详细到哪天新华社发布外交部禁航公告。
后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联合下达文件规定:所有国防重点型号一律采用航天领域先进的系统工程计划协调技术。
迎接历史时刻
年2月中旬,中央专委批准了国防科委提出的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实施方案。
3月初,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政委李耀文发布远程运载火箭全程飞行试验进入实施阶段的动员令。
▲张爱萍与参试人员亲切握手
20日,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全程试验首区试验队大部分队员开赴酒泉发射场。根据张爱萍精兵良将到第一线的要求,试验队人员配置堪称“豪华”。
据试验队总体组副组长黄作义回忆,总指挥张镰斧带队,总设计师屠守锷负责总体,试验队发动机系统负责人是李伯勇,控制系统负责人是刘纪原,弹头系统负责人是李绪鄂,地面设备系统负责人是南新宇……盛况空前,人太多,发射场住不下,以至于很多人只能住在火车里。全体试验队员以最高标准、最严要求开展各项工作。
4、5月之交,中国远洋测量船特混编队浩浩荡荡奔赴南太平洋上的目标区。18艘远洋船中,有负责护航的国产导弹护航舰,补给舰,“向阳红”远洋调查船,更有两艘发电量可分别满足30万人口城市生活用电需求、续航能力达个昼夜、可连续航行1.8万海里的“海上科学城”——“远望”远洋测量船。
▲远洋测量船特混编队开赴太平洋
很多人说,中国上一次这么大规模的远洋行动,还是年前的郑和下西洋。
5月9日,新华社受权公告:
至5月16日,“”任务全航区各系统已全部做好准备,全国上千家研究所、工厂、相关部队的数万名参研参试人员,静候长剑飞天的历史时刻。
▲任新民、张镰斧、屠守锷等郑重签字,同意导弹发射
5月18日上午10时整,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准时升空。
“东风怒放,烈火喷万丈。霹雳弦惊周天荡,声震大洋激浪。”
约半个小时,飞跃超公里,跨6个时区,东风五号洲际导弹弹头精确溅落预定海域,数据舱迅速回收,飞行试验圆满成功。
▲首区一片欢腾
新华社立即发布成功消息,《人民日报》发布号外,喜讯传遍全国,也传遍全世界。
合众国际社当天报道,中国为加入核大国的行列迈出了一大步。美联社报道,这是中国第一次试验洲际导弹的实效:精确的远程射击。路透社报道,中国已具备用自己的战略导弹力量击中在俄国的欧洲部分和美国本土的目标的能力。
▲美国情报部门当年提交的报告
而美方情报部门分析,这型导弹射程约公里,可覆盖美苏目标。
以实力获得尊重
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并没有因对外开放而放松国家战略安全,而是按原计划推进洲际导弹全程飞行试验,为对外开放打下了战略安全保障基础。
▲邓小平、聂荣臻、王震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国防科委观看发射
因为身经百战的他们清楚:“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重启国门,面对仍不太平的世界,在两极对峙格局下,能否拥有强大的战略威慑力量,决定中国在哪一层次、以什么姿态踏入世界发展大潮。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贺电
事实也如此。
东风五号全程试验刚完成,耿飚副总理应邀率团访美,受到美方的高规格欢迎。美国防部长布朗说,负责国防事务的中国副总理对美国的首次访问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它“标志着我们两国军方的关系取得了进一步的重大进展”。
▲年阅兵,我国东风五号等战略导弹震撼受阅
“莫道生来多难,更喜险峰竞攀。今日雕弓满月,敢平寇蹄狼烟。”
素材来源:国防科工局官方网站、新华网、央视网、人民网、《系统工程原理与实践》、《东方巨响》等
编辑/杨成高一鸣
校对/林佳昕
监制/黄希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