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全球化下消费电子产业链外迁可能性分析

白癞风治疗要多久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80515/6239962.html

来源:金融界

作者:中信证券研究

  —

  核心观点

  —

  我们认为,逆全球化趋势下电子产业链外迁可能性部分存在,预计是5-10年维度缓慢的长周期过程。近年来国内人力成本提升、各国关税上行、服务本地市场、分散供应链等因素是导致部分工厂外迁的动因之一,迁入地需要较长时间发展才具备承接能力;同时国内企业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主动进行结构化升级和转型,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主动外迁是动因之二。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产业链玩家重新洗牌可能较小,外迁以国内龙头出海布局为主,呈现“以中为主,出海为辅”特点,预计行业格局将持续向国内产业龙头集中。

  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全球化程度现状如何?目前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全球化程度较高。从手机成品的角度看,中国、东南亚及南亚目前为主要生产地(制造端7-8成依赖中国生产),但欧美等占消费端近4成,生产与消费存在一定错配。从产业链的角度看,行业发展超10年,我们认为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分工相对明确,以智能手机为例:欧美主供核心半导体器件及精密通讯器件;日韩主供面板、存储及CIS、MLCC等核心零部件;中国则聚焦零部件供应、整机组装等领域,中后段环节产业配套相对完善;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印度、越南以承接消费电子零部件供应和整机组装为主,菲、马、新、印尼则各有侧重。从主要产业链公司的布局来看,目前亚洲仍然是消费电子制造公司的主要聚焦区域,部分消费电子龙头公司已经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制造+亚欧美研发+全球销售的全球化布局。

  中国的产业链地位及近年变化?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经历了从生产低附加值零件、为国外终端品牌代工到切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国内终端品牌跻身世界前列的转变,奠定了中国内需市场、世界工厂的地位。中国目前是全球 消费电子出口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比重7-8成,不仅满足国内庞大需求,更将7成国内生产智能手机供应全球市场;中国企业广泛布局产业链中后段,在部分零组件生产环节和组装环节占据主导。分析以往产业链持续中国化的原因,我们认为市场潜力大+政策红利+成本优势是持续吸引外商投资的重要原因。然而展望未来,随着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成本提高,东南亚等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税收等因素缩短与国内差距,此外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叠加全球疫情反复引起各国对供应链安全问题的重视,产业链平衡配置成为终端国际品牌客户的考量。

  产业链是否存在持续外迁可能?我们认为外迁存在可能,是5-10年长期缓慢的过程,产业玩家不会巨变,且继续向龙头集中。短期看,东盟等国进口替代效应影响有限,且国内相关电子厂商海外布局主要通过对东南亚等地FDI或出口再由当地加工后转销实现,但疫情反复使多地均衡配置产业链成为国际终端品牌的考量。中期看,国内制造业有能力保障供应链应对阶段性疫情冲击,且电子产业链全球化分工明确,中国相关厂商经过近40年演化后已经具备效率、成本、供应链等显著优势,中短期外迁对于各国来说并不经济。长期看,基于近年来的成本提升、各国关税上行事实和服务当地的效率需求,消费电子部分产业链及组装环节存在外迁趋势,但迁入地需较长时间才能具备承接能力;另一方面,从中国企业的长期发展看,受益于工程师红利,预计未来国内的消费电子产业也将主动进行结构化升级和转型,我们认为5-10年维度,国内企业也将更聚焦在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主动外迁。

  如果外迁,前往何处?首先我们认为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大概率不会整体迁回本国,考虑市场和成本两大因素,东南亚+南亚产业集群可能是首选,墨西哥及拉美国家背靠北美市场同样有望承接部分产能。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及东南亚地区为例,我们详细分析其产业基础及与国内各方面优劣势的对比。配套的公司目前主要依赖中国企业出海,未来或将逐步转向本地配套,预计切换的过程将从低门槛、低价值量产品开始,逐步缓慢过渡到高门槛、高价值量产品。

  风险因素:疫情持续升级;宏观环境及各国政策变化;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

  投资建议:短期看,消费电子行业估值水平处于历史低位,当前PE-TTM为37倍,接近历史低位的33倍;长期看预计电子产业链部分外迁是5-10年缓慢的过程,我们仍然持续看好在产业链环节具备大客户订单承接能力与精密制造能力、技术优势领先且管理经验丰富、全球化布局的中国龙头公司。结合企业估值水平及未来业绩成长性预期,建议   —

  正文

  —

  国际贸易形势及疫情反复导致全球电子产业更加   ▌消费电子产业链的全球化程度现状如何?

  核心观点:整体而言,目前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全球化程度较高。从终端手机成品的角度看,中国、东南亚及南亚目前为主要生产地(其中制造端7-8成依赖中国生产,约2成在越南和印度),但欧洲/美洲等主要消费地在销量中占比近4成,生产与消费存在一定错配。从产业链的角度看,以智能手机为例,行业发展超10年,我们认为整个消费电子产业链分工相对明确:其中欧美主要供应核心半导体器件及精密通讯器件;日韩主要供应面板、存储及CIS、MLCC等核心零部件;中国则主要聚焦零部件供应、整机组装等领域,前段环节仍待继续突破,中后段环节产业配套相对完善;东南亚及南亚地区的印度、越南以承接消费电子零部件制造和整机组装为主,菲、马、新、印尼则各有不同侧重。从主要产业链公司的布局来看,目前亚洲仍然是消费电子制造公司的主要聚焦区域,消费电子龙头公司已经形成了东亚/东南亚/南亚制造+亚欧美研发+全球销售的全球化布局。

  终端成品维度:亚洲为主要生产地,欧美为重要消费地,存在一定错配

  目前来看,智能手机产业链的全球化程度较高,其中中国、东南亚及南亚为主要生产地,欧洲、美洲为重要消费地,生产与消费存在一定错配。

  从下游需求来看,中国、亚太、欧美等为主要的智能手机市场。年全球智能手机销量13.6亿部,同比+6.2%。其中亚太其他/大中华区智能手机销量分别为3.65/3.29亿部,全球排名为第一/第二,占比为27%/24%;其他地区依次为欧洲/北美/中东及非洲/拉丁美洲,销量分别为2.06/1.63/1.62/1.35亿部,占比分别为15%/12%/12%/10%。

  从上游制造来看,7-8成依赖中国生产,但近年来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及南亚国家亦快速崛起。年中国生产智能手机10.98亿部,在全球占比81%,但与16年93%的全球占比相比,呈逐年下降趋势。除中国以外,近年来东南亚越南、南亚印度等也成为手机代工制造的重要地区,年产量均超2亿部。以全球OEM龙头富士康、ODM龙头闻泰为例,均以中国大陆为大本营,拓展印度、越南、印尼等东南亚工厂。

  从终端品牌来看,三星、苹果、华米OV攻占全球各个地区,龙头集中度持续提升。年全球手机销量TOP6为三星、苹果、小米、OPPO、vivo、华为(含荣耀),销量分别为2.71/2.35/1.91/1.34/1.28/0.78亿部。具体到各个主要市场,销量排名及份额略有差别,但领先厂商基本一致:中国手机销量TOP5为vivo、OPPO、华为(含荣耀)、小米、苹果,销量分别为0.71/0.67/0.66/0.51/0.49亿部;印度手机销量TOP5为小米、三星、realme、vivo、OPPO,销量分别为0.40/0.28/0.24/0.24/0.18亿部;欧洲手机销量TOP3为三星、苹果、小米,销量分别0.67/0.51/0.41亿部;美国手机销量TOP3为苹果、三星、Motorola,销量分别为0.73/0.40/0.14亿部。

  

  

  

  

  产业链维度:全球分工明确,国内零部件配套相对完善

  以智能手机为例,行业发展超10年,产业链分工相对明确。智能手机为 代表性的消费电子终端产品,根据Counterpoint/ResearchandMarkets数据显示,年全球智能机/消费电子市场规模为/亿美元,智能机占消费电子行业整体比例约51.8%。智能手机产业链较长,从上游原材料到中游零部件如芯片、PCB、面板、被动元件、机械件,再到下游模组/组装环节,经过十余年发展,产业链全球化分工已经相对明确。以苹果供应链为例,其发展至今供应链分布亚洲、欧洲、美洲等地,年前大供应商中,中国大陆厂商占比24%,首次实现 (和中国台湾厂商占比24%并列第一),美国本土/日本/韩国分别占比19%/19%/6%,五大地区合计达到87%,其中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以供应零部件、线材、金属结构件、产品代工组装为主;欧美地区主要为半导体器件以及精密通讯器件;日韩地区则是面板、存储、被动元件等核心器件。但是具体从生产工厂角度,中国大陆承接大部分产能,包括富士康、和硕等台企,村田、TDK等日企均在国内设立工厂,-年,位于国内的工厂占比达到45.5%/45.8%/47.5%/42.5%(年比例略有下降主要因为苹果前大供应商工厂的公布口径发生改变,从公布工厂的具体地点转变为公布工厂所在省)。

  

  

  

  分区域看:欧美日韩聚焦核心器件,中国产业配套相对完善,东南亚及南亚逐步承接零件及组装

  欧美:主要供应核心半导体器件及精密通讯器件。欧美企业总体以核心半导体器件和精密通讯器件为主,以iPhone供应链为例,半导体器件(如CPU、基带芯片、Wifi/蓝牙芯片、内存、射频芯片等)占整机成本比例超40%,对应公司包括CPU/GPU领域的高通、英伟达、AMD等,模拟电路领域的TI、博通,射频电路领域的Skyworks、博通、Qorvo等。根据美国半导体协会《年美国半导体产业状况报告》,年美国无晶圆厂公司约占全球无晶圆厂公司总销售额的60%,美国半导体设计占据全球领先地位。

  

  日韩:主要供应面板、存储、CIS、MLCC等核心零部件。1)面板方面,韩国地区三星、LG等拥有20条OLED/LCD产线,占据全球近80%的OLED产能和近20%的LCD产能;日本地区JDI等厂商也拥有10余条面板产线。2)存储方面,日本铠侠(原东芝存储)与西部数据合作投产5条NANDFlash产线;韩国地区三星、SK海力士在NAND和DRAM方面均有本土产线布局。日韩企业在存储领域占据优势份额,根据闪存市场数据,Q4三星+海力士在DRAM市占率为72%,Q4三星+海力士+铠侠在NAND市占率为68%。3)CMOS图像传感方面,日企索尼CIS产能均在日本本土,此外韩国三星、SK海力士等均有CIS产能,根据Yole,年CIS市场中索尼+三星+海力士合计市占率达到64%。4)MLCC方面,日企(如村田、TDK、太阳诱电)和韩企(三星电机)占据主要份额,根据国巨   

  中国:主要聚焦整机组装和部分零部件等领域;前段环节尚待突破,中后段环节产业配套相对完善。随智能手机十余年高速发展,中国本土公司凭借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完备的产业链配套以及更低的生产成本,配套苹果、三星、华为等大客户成长出一批优质公司。目前,国内本土公司在产业链前段的部分细分领域(如指纹识别芯片、图像传感器、LCD面板等)已实现较为明显突破,但部分核心零部件(如CPU、基带芯片、射频芯片)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发展并掌握关键技术并进一步突围。而在产业链后段环节,国内公司已经占据优势份额,成为国际品牌的核心供应商,包括1)声学领域:歌尔股份、瑞声科技、立讯精密等;2)光学领域:大立光、玉晶光、舜宇光学科技、欧菲光、丘钛科技、立景创新等;3)结构件、功能件领域:长盈精密、比亚迪电子、领益智造等;4)FPC/PCB领域:鹏鼎控股、东山精密等;5)整机组装领域:富士康、和硕、广达、仁宝电脑、立讯精密、歌尔股份等。

  

  

  东南亚:印度、越南以承接消费电子零部件和整机为主,菲、马、新、印尼各有侧重。1)印度、越南:由于东南亚及南亚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且印度等国也是人口大国,智能机潜在渗透空间巨大。一方面手机整机厂商如三星、OPPO、vivo业务近几年逐步往东南亚及南亚拓展,开拓新的智能手机市场,一定程度带动配套产业链公司的转移;另一方面,当地用工成本、关税及税收政策、人口红利等对于产业链公司具有一定吸引力。目前印度、越南等地区仍然以承接相对低端的基础零部件制造和整机组装业务为主,头部消费电子厂商多数都有布局;整机组装领域则有三星、富士康、OPPO、vivo等进行布局。2)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聚焦领域各有侧重。菲律宾为MLCC厂商布局重镇,包括三星电机、村田、太阳诱电等均有产能布局;马来西亚以半导体封测业为主,包括日月光、华天科技、通富微电、苏州固碍等在当地有封测产线布局;新加坡则拥有意法半导体、美光、联电等相关晶圆制造产线;印度尼西亚以整机组装为主,涉及厂商包括三星、小米、OPPO、vivo等。

  

  

  

  分公司看:消费电子龙头形成东亚/东南亚/南亚制造+亚欧美研发+全球销售的全球化布局

  制造端来看,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仍然是消费电子公司主要聚焦区域。我们梳理国内消费电子代表公司的海外布局情况,目前基本形成东南亚及南亚负责生产制造+亚欧美负责研发+全球销售的格局。以中国大陆公司歌尔股份为例,除在中国设立多个研发及制造基地外,公司在日本、美国、韩国设立研发及销售中心,并在越南建立工厂;以中国台湾公司富士康为例,公司实行“两地研发、三区设计制造、全球组装交货/销售服务”的布局策略,新产品研发主要在大中华区和美国进行,制造基地则遍布亚洲、欧洲、美洲。目前,单从生产制造端而言,越南、印度等东南亚及东亚国家仍然是消费电子公司未来产能承接的主要潜在区域。整体来看,终端整机公司在东南亚国家布局相对更早,我们认为主要是国内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的背景下,品牌厂商开拓海外手机市场所致;而零部件公司布局时间相对晚,除了部分厂商需要配套大客户而在前期布局,大部分设厂时间处于年及以后,我们认为全球贸易环境变化下大客户为避险分散供应链以及当地关税/税收政策对于供应链企业海外布局具有一定驱动作用,且部分技术密度低且劳动密度高的产业链环节由于东南亚及南亚用工成本更低使得海外布局更具经济性。

  

  

  ▌中国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及近年来的变化?

  核心观点:过去十几年间,中国在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经历了从生产低附加值零件、为国外终端品牌代工到切入高附加值生产环节、国内终端品牌跻身世界前列的转变。现状来看,中国目前是全球 消费电子出口国,中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比重7-8成,不仅消化国内庞大需求,更将7成国内生产智能手机供应全球市场;中国企业广泛布局产业链中后段,在部分零组件生产环节和组装环节占据主导,其中安卓产业链的国产化程度更高,北美客户供应链中国大陆工厂占比亦超过40%。中国消费电子产业的崛起起初得益于人口红利吸引外资,后期随着国家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产业配套趋于完善,逐渐形成全球对中国消费电子生产能力高度依存的局面。然而随着人口红利减弱,劳动力成本提高,东南亚等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税收等因素缩短与国内差距,此外,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叠加全球疫情反复引起各国对供应链安全问题的重视,产业链平衡配置成为终端国际品牌客户考量。

  产业现状:中国为全球 消费电子出口国,广泛布局产业链中后段

  价值量来看,中国智能手机产量占全球比重7-8成,不仅消化国内庞大需求,更出口7成国内智能手机供应全球市场。过去十余年,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值在全球分工红利、智能终端发展浪潮的推动下一直保持高速增长,麦肯锡《中国与世界:理解变化中的经济联系》报告中指出,中国计算机和电子产品制造业产值占全球总产值的比重由3-7年的21%增长到-年的44%,增速可观;根据Statista统计,-年全球消费电子产业产值CAGR仅为3.7%,而同期,根据工信部数据,中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CAGR为11.9%,远超全球增速。年,HOVM四家中国手机厂商在全球智能手机市场仅占0.6%份额,年已提升至43.7%,年因华为因素回落至 0%,地位提升显著。需求方面,中国目前已是全球第一大电子产品消费国。调研公司Canalys数据显示,Q1中国首次超越美国成为全球 智能手机市场,之后一直稳坐第一名。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3.29亿部,约占全球总出货量的24.2%。生产方面,中国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生产及出口国。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3.60亿台,中国产量10.98亿台,占比高达81%;而出货量排名前五的厂商中,中国占据三席,分别是排名第三/第四/第五的小米/OPPO/vivo。消费电子生产能力更远胜消费能力,19/20/21年大中华区智能手机销量占产量比重分别为33%/33%/30%,国内智能机产量约7成用于出口,满足世界范围电子产品需求,在全球消费电子贸易中占举足轻重地位。

  

  产业链结构来看,中国主要布局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后段,在部分零组件生产环节和组装环节占据主导。中国在消费电子产业链前端芯片设计、制造等环节国产化程度相对较低,但在产业链中后段已占据核心地位,面板、摄像头模组、触控屏、声学等组件领域全球领先,智能手机组装环节占据大半市场份额。

  芯片设计与制造:国产化程度较低,国内厂商加速追赶中。消费电子上游芯片设计和制造环节技术壁垒高,国产化程度相对较弱,全球市场主要由美国主导。目前国内芯片相关厂商正在加速追赶,根据ChipInsights发布的全球前十大专属晶圆代工厂营收排名,大陆厂商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分别位于第4名、第5名,市占率分别仅为6.13%/3.38%,长远来看国产化程度预计继续提升。

  零部件:中国在面板、摄像头、触控模组、声学组件等零部件的生产中占主导。中国在智能手机多个零部件的生产中占绝对市场份额,我们列举其中部分成本占比较高的零部件以说明中国在产业链中的地位。1)显示屏:根据CINNO统计,年中国大陆地区在全球智能手机面板市场中份额达52.9%;根据DisplaySupplyChainConsultants测算,年中国大陆地区在全球电视用大型液晶面板产能占比62%,在全球智能手机和电视面板份额均超过一半。2)光学组件:摄像头中除高阶CMOS等少数部件主要采购自日韩外,其他主要零部件中国厂商均有能力供应,早在年,中国就拥有摄像头模组厂商余家、镜头厂商余家、VCM马达厂商60余家。根据TrendForce,年全球摄像头模组出货量 6亿颗,其中全球出货量前三的欧菲光、舜宇光学和丘钛科技均为中国大陆厂商,占全球出货量比重 成。3)触控模组:目前全球触控模组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厂商众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现象。4)声学组件:中国厂商主导全球智能手机声学组件制造,iOS端份额由中国厂商瑞声科技、歌尔股份、立讯精密占领,安卓端则以瑞声科技和歌尔股份为主。

  

  

  

  

  组装:除三星外,智能手机组装几乎被中国包揽。根据IDC公布的年全球智能手机组装厂年度出货量排名,前五名分别是三星、富士康、OPPO、VIVO、和硕。目前华为、三星、OPPO、VIVO均自有组装工厂,小米组装代工厂为台湾厂商英业达、英华达,北美客户组装代工厂中亦包含多家中国厂商,中国已占据全球智能手机组装产业半壁江山。

  

  

  

  分终端品牌来看:安卓产业链国产化程度高,北美客户供应链中,中国大陆工厂占比亦接近50%。中国安卓终端品牌看重本土化代工厂,在华为、小米公布的供应商名单当中,中国厂商比重均达一半以上,并且贸易摩擦推动国内厂商进行全产业链布局,未来国产化程度有望进一步提高。北美客户产业链中后端分布中国厂商,供应商占比/工厂占比分别为48.0%/48.5%,对中国依存度较高。

  中国安卓系品牌国内供应商占比过半,产业链国产化程度不断提高。总体来看,安卓手机产业链大陆厂商分布广泛,不仅在全球范围占主导的中后段零部件、组装环节实现高度国产化,还努力突破技术瓶颈,向全产业链国产化的方向发展。以华为为核心的中国本土手机厂商品牌在中美贸易摩擦中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安全的重要性,积极布局产业链的本土化供应,加速核心技术环节国产化,近年来已初见成效,我们认为未来国产化趋势仍将持续。供应商占比来看,中国厂商在供应链中占比过半,华为全球家供应商中,来自中国的供应商共有家,占比56%。小米51家核心供应商中,40家来自中国,占比78%。

  北美客户全球供应商中大陆工厂占比达42.5%,亦扮演重要角色。根据北美客户公布的年全球大供应链名单(前大供应商占其年全球原材料、制造和组装采购金额的98%),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供应商共96家,合计占比达48%,位列第一;与年名单相比,中国大陆厂商新增12家,是各区域中新增数量最多的。此外,中国台湾厂商多实行“工厂大陆化”,日韩系厂商亦看重中国大陆的成本和地缘优势,增加了中国大陆的工厂数量;如中国台湾连接器厂商正葳国际,年6个工厂入选,全部位于中国大陆;日本的精密元器件厂商阿尔卑斯电气,年共有8家工厂入选,其中2家位于中国大陆,因而从产能角度来看,北美客户对大陆地区生产的依赖程度更强。年北美客户供应商在全球共设有家工厂(由于年北美客户公布口径改变,可能出现某公司2家工厂开设在中国大陆同一省内但只被统计为1家工厂的情况),其中家位于中国大陆,占比达42.5%,远高于大陆供应商占比(24.0%)。中国制造在北美客户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供应光学、声学、电路板等组件并提供产品组装代工,广泛分布于产业链中后段。

  

  

  产业链中国化原因:市场潜力大+政策红利+成本优势等,外商持续投资

  经济腾飞带来庞大需求,市场发展潜力吸引外商布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消费潜力随着经济腾飞得以释放,20世纪末21世纪初正值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时期,年以后的20多年间,中国GDP占全球比重由1.6%提升至年的18%,居民消费水平提升、结构优化,对电子产品的需求提高,年便已成为世界第一大智能手机消费国。然而国内手机产业发展初期技术水平不高,原始积累不足,在全球电子产业链中仅提供结构件等低附加值产品,终端品牌发展亦刚刚起步,供需之间存在缺口。庞大的终端消费市场极具吸引力,海外厂商为拓展中国市场注重在华厂商布局。

  改革开放加快外资引入,为中国融入全球产业链奠定政策基础。随着西方进入创新经济时代,产生大规模外包生产需求,同时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先后提出“市场换资本”、“市场换技术”的战略,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外资,自此外国企业在华版图迅速扩张。-年间,外资引进空前增长,实际利用外资额由年的.54亿美元快速增长至年的.08亿美元。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更进一步敞开国门,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年间在华投资企业数量从20.2万家增长至63.5万家。中国在年跃升为世界第一大商品贸易国,并且无论作为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目的国还是对外投资来源国都已经跻身全球前两位。敞开国门政策为中国引进发达经济体资本技术带来契机,为融入全球产业链奠定政策基础。

  人口红利期劳动人口比例攀升,为外商投资设厂带来成本优势。改革开放后,中国依靠庞大而年轻的劳动力资源,吸引外商设厂,加深中国在全球产业中的融合程度。中国在-年经历了一轮婴儿潮,新生人口数均值达到万人,年人口出生率达4.3%,为建国以来峰值。这一代人在改革开放后正当青壮年,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从实行改革开放至年间劳动力年龄人口(15-64岁)比例一直处于上升趋势,由年的62%提升至年的75%,正值劳动力充足的人口红利期。与之对应的是强大的生产能力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吸引外商来华投资设厂,发达经济体的生产产品与设备由此引入,促使中国逐渐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重要位置。

  

  

  技术进步促进行业体量提升、结构优化,中国已具备电子产业链相对完整的竞争优势。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产业发展初期主要依靠国内的劳动力资源进行原始积累,随着国家政策引导,技术创新水平提升,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配套能力已具备竞争优势。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年全球竞争力报告》表示,中国信息通信技术应用排名全球第18位,优于25个经合组织国家(经合组织成员国总数为36个,其中大部分为发达国家)。产业研发投入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体量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和贡献不断提高,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占总工业收入的比例已经由年的9%提升到年的12%,且年全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5.7%,在41个大类行业中,排名第6,增速创下近十年新高。除了产业总量提升,在技术进步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从功能件、结构件等低附加值环节向集成电路、显示面板等附加值较高环节升级,以集成电路为例,其占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行业收入的比重持续提升,由年的5.1%提升至年的7.4%。技术进步带来的行业体量提升和结构优化使中国形成规模庞大、品类完备的电子产品供应链,产业链相对完整的优势加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对中国的依存度。

  未来展望:国际形势及疫情反复影响,产业链均衡布局成为考量

  老龄化阶段临近+人口红利趋弱+劳动力成本上升,中国制造优势仍在但差距正收窄。为解决人口迅速增长问题,中国于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这一举措明显降低人口出生率,同时也改变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带来劳动力短缺、人口老龄化等问题。在长期低生育率的背景下,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于年见顶即75%,劳动年龄人口规模于年见顶,达9.9亿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已于年步入深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14%),且根据联合国预测,中国将于年步入超级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比例超过20%)。随着大量消耗劳动力的制造业大规模扩张,基础性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持续走高,劳动力数量却逐渐减少,中国的劳动力成本自4年以来持续上升,年制造业平均工资增长为年的3倍。IHS数据显示年中国制造业劳动力每小时工资为6.50美元,而墨西哥和越南的数字为4.82/2.99美元,分别是中国的74%/46%。随着人口老龄化时代到来,中国的人口红利趋弱、劳动力成本上升,东南亚等国家凭借劳动力成本、税收等因素缩短与国内差距,此外近年来国际贸易形势叠加全球疫情反复扰动引起各国对供应链安全问题的重视,终端国际品牌客户对于产业链平衡配置成为考量。

  

  

  国际贸易形势及国内疫情反复导致国际化大品牌客户对于产业链多地均衡配置成为考量。

  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叠加全球疫情延续促使各国重视产业链安全问题。尽管全球化使各国发挥比较优势,在过去几十年中为各国带来经济效益。近年来,出于国家安全和政治考量,贸易保护主义渐有抬头之势。美国国防部年发表的报告《评估与加强美国制造业和国防工业基础及供应链弹性》强调,所谓“来自中国工业的挑战”与日俱增,已对美国知识产权和经济安全造成具体威胁。年中美贸易摩擦爆发,美国发布多项对华关税政策,贸易保护主义促使全球贸易与生产格局发生变迁。年全球新冠疫情延续至今,引发对逆全球化讨论的新一轮热潮,全球化的产业链在疫情中牵一发而动全身,表现出脆弱性,引起各国对产业链安全问题的高度重视,并提出支持产业回国或者向东南亚等分散供应链的政策,各国着手建立自主程度提升和全球分散化的产业链短期内成为一种发展趋势。以日本为例,当局通过出台“作为供应链对策的促进国内投资事业费补贴”政策、“海外供应链多元化支援”政策、修改《外汇与外国贸易法》等进行供应链重组,目的包括增强国内生产能力、开拓多元生产基地、防止重要技术流失和建立供应链国际互补机制,如用设备投资补贴实现了使三批共71家企业(其中电子产品相关24家)将生产迁往东南亚为中心的国家。

  

  

  

  全球疫情反复下,对于产业链集中导致的供给不确定性产生忧虑,国际大客户考虑多地产业链布局。根据中国美国商会年4月和5月对家在华外企的2次问卷调研结果:1)总体而言:与4月调研相比,5月份疫情反复造成的影响包括被迫线上办公(81%)、重要职员无法访华(65%)、供应链中断(61%)、生产放缓(59%)、盈利下滑(55%)等。2)投资决策方面:44%的在华外企尚无法判断如何调整投资决策,与4月调研相比企业预期的不确定性有所增强(+14pcts);过半在华外企表示将延迟投资(26%)或减少投资(26%)。3)未来展望方面:过半在华外企认为若新冠疫情再持续1年会导致其收入/盈利减少(72%)、投资减少(53%)、外派人员流失(51%)等;且表示将制造经营迁出大陆/对地区总部重新选址的企业比例达到13%/5%。

  

  

  

  ▌短期和中长期看,未来外迁可能是一种趋势吗?

  核心观点:对于电子产业链外迁的问题,我们认为是5-10年长期缓慢的过程。短期看,从年起东盟等国家主要对中国低附加值产业呈现进口替代效应,对电子产业影响有限,且国内相关电子厂商海外布局主要通过对东南亚等地FDI或出口再由当地加工后转销实现,但全球疫情反复使国际终端品牌多地均衡配置产业链成为考量。中期看,国内制造业有能力保障供应链应对阶段疫情冲击,且电子产业链全球化分工明确,中国相关厂商经过近40年的演化,已经具备效率、成本、供应链等显著优势,中短期,外迁对于各国来说并不经济。长期看,一方面考虑近年来的成本提升、各国关税上行事实,我们认为消费电子部分产业链及组装环节存在外迁趋势,但迁入地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具备承接能力,预计是5-10年的维度;另一方面,从中国企业长期发展看,受益于工程师红利,未来国内的消费电子产业也将主动进行结构化升级和转型,我们认为5-10年维度,国内企业也将更聚焦在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主动外迁。

  短期看,东盟等国进口替代有限,疫情反复导致多地产业链均衡配置成为考量

  短期看,从年开始东盟等国对部分中国产业开始呈现进口替代效应。根据美国商务普查局数据,我们计算发现在美国货物进口金额中,中国大陆和东盟占比的变动可分为4个阶段:1)-年尚无替代效应:中国大陆占比在年达到历史高位并在此后3年内保持相对稳定,其占比月度均值维持在约21%,同期东盟国占比基本稳定在约7%,此时两者尚未存在明显替代关系;2)-年肺炎疫情前出现替代效应:由于H2 爆发,从年起中国大陆出口占比持续下降,其占比月度均值由21%下降至18%,而东盟则上升至约8.5%,导致两者占比差值由14%收窄至9.5%,东盟国开始对中国大陆呈现部分进口替代效应;3)年疫情后-年底替代效应有所减弱:由于疫情后中国大陆复工复产速度超过全球,中国出口占比重新上升至20%+;4)年至今替代效应持续:年东盟国再次呈现对中国的替代效应,中国占比下降至不足18%,同期东盟占比上升至超10%;年3月中国和东盟占比差值收窄至5.1%。

  

  东盟国等对中国的进口替代效应主要体现在低附加值产业上,对电子产业影响有限。回顾近半年中国及东南亚各国在美国进口金额中占比变化情况,越南、泰国、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主要是在低附加值产业上对中国形成进口替代,如轻工品(如HS分类第61章针织或钩编的服装及衣着附件、第94章家具寝具灯具等)、农产品(如HS分类第40章橡胶及制品);相比之下,中国电子产业受东盟等国进口替代影响有限,以和电子产业相关度较高的HS分类第85章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为例,中国占美国进口金额比重仅下降约2%。

  

  

  国内电子相关厂商外迁部分产业链兼具多重因素考虑,主要通过对东南亚等地FDI或出口再由当地加工后转销实现。1)疫情因素:近期国内疫情扰动下,客户对产业链集中导致的供给不确定性产生忧虑,使得国际终端公司多地均衡配置产业链成为考量;2)国际贸易因素:国际贸易环境变化、各地关税政策等导致大客户考虑多地产业链布局。根据年6月日经亚洲报道,苹果公司要求其主要供应商评估将其15%-30%产能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对成本带来的影响;三星年亦完全撤离在华手机产能。此外,苹果CEO库克在FYQ2/CYQ1业绩交流电话会表示,大陆供应链挑战会对苹果下一财季(CYQ2)营收造成40-80亿美金的影响。3)经济性因素:用工成本、税收政策等因素亦导致中国厂商主动在海外布局产业链。用工成本方面,IHS数据显示年越南制造业劳动力每小时工资为2.99美元,仅为中国的46%,导致部分劳动密度要求高、技术密度要求低的产业主动外迁,如三星/OPPO/vivo在越南/印度/印尼等建设手机组装产能。税收政策方面,以越南为例其在-年陆续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越南与欧盟自由贸易协定》(EVFTA)、《越南与英国自由贸易协定》(UKVFTA)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诸多关税优惠吸引国内消费电子厂商前往布局,中国对越南FDI流量占存量比重呈现上升趋势。此外,分析中国对越南电子相关产品出口金额(用HS分类第85章机电、音像设备及其零件、附件衡量)和越南电子相关产品出口金额(根据越南统计局公布电话及零配件和电子零件、电脑及备件2项合计出口金额衡量),虽然越南电子相关产品出口金额保持较高增速,/Q2同比+15.6%/+4.0%,但中国对越南电子相关产品出口金额同期同比亦+14.5%/+8.6%,增速持平甚至高于越南增速,即中国对越南出口电子产品并由越南加工后对全球进行转销,对应过去5年中国对越南电子相关产品出口金额占越南电子相关产品出口金额比重持续提升。

  

  

  

  中期看,预计中国制造业能在疫情下保供,且大部分环节仍不具备外迁经济性

  中国制造业历史上证明过其有能力在疫情防控下保障供应链稳定。国内制造业在全球新冠疫情爆发之始就证明过其保障供应链稳定的组织能力。自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之日起仅1月后,根据联通大数据,全国已有7成人口返回常住地,浙江等6省份复工率超80%。据科尔尼测算,截至年3月16日,中国制造业产能已经恢复80%,且4月8日武汉已取消封城。而本轮疫情在上海的反复,工信部年4月派出前方工作组参与设立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表示将多措并举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畅通稳定,上海市经信委已经发布《关于开展重点企业保运转的工作方案(试行)》,集中资源优先保障集成电路、汽车制造等重点行业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根据我们统计其中包含62家集成电路相关企业)。上海市商务委也已制定《重点外贸企业复工复产工作指引(试行)》,并先后发布了两批复工复产重点外贸企业“白名单”,包括货物贸易类、服务贸易类、外资总部类和口岸服务类企业共计家,根据年5月15日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其中第一批家已有63%复工复产,第二批家正在准备复工复产。

  

  中国消费电子产业已发展近40年,市场空间巨大且比较优势依然存在,我们认为目前大部分环节不具备短期外迁的经济性。如前文所述,当前中国电子产品消费能力全球居首,大中华区智能手机销量全球占比近1/4,产量占全球7-8成,且中国在消费电子产业链中后段的部分零组件生产环节(如面板、手机CCM、触控模组等)与组装环节已经占据主导。回顾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的成长史,国内依靠在用工成本、人口结构、人口素质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依靠政府改革开放和产业政策支持及国企与民企的通力合作,依靠庞大的下游消费市场支持,历经近40年发展才具备如今全球产业链的绝对地位。根据日经新闻,分析国际贸易中心编纂的种商品数据后发现中国在1年/年占出口市场份额超过50%的有61/种,年与年中美贸易冲突时相比仍在上升;且根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编制的“MGI中国-世界经济依存度指数”结果显示,如果综合考虑贸易、资本和技术三个方面,世界对中国经济依存指数从0年的0.4增至年1.2,而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7年达到 的0.9,到年下滑到0.6。大部分产业无论是回迁美欧等发达国家,还是转移至东南亚、印度,短期来说均不具备经济性。发达国家方面,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过去几十年一直施行去工业化的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数字经济,短期内制造业回流存在一定难度;年美国GDP中超过80%来自于第三产业,仅不足20%来自于第二产业,而中国GDP中仍有约38%来自第二产业,国内工业基础良好、工业布局完备。东南亚、印度方面,虽然其在用工成本、用地成本等方面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但是目前基础设施较差、人员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大规模承接产能转移仍需时日,综合成本上目前国内仍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长期看,关税等成本上行+国内产业结构升级,部分环节或主动外迁

  考虑近年来的用工成本提升、各国关税上行事实,我们认为中长期消费电子部分产业链及组装环节或存在外迁趋势,但迁入地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具备承接能力,预计是5-10年的维度。从中长期角度看,考虑人力、关税等成本提升因素,国内消费电子产业链的部分环节后续可能逐渐丧失比较优势,例如:1)用工成本提升导致供应链组装环节向外转移:如前文所述,中国人口红利正逐渐减弱,老龄化进程加速,中国老龄协会预测年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将突破21%,导致中国在用工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降低。从外迁的节奏来看,当前中国制造业正部分向越南转移,但并非整个产业集体外迁,而是先外迁产业生产流程中的部分特定环节,且以对供应链需求更低、人工成本占比更高的环节为主(根据《中国制造业未来史》(施展著)对国内电器行业的调查,人工成比占比的临界点是15%,超过此数值多数企业会选择向人工成本更低的国外转移),例如工业富联、闻泰科技、比亚迪电子等向印度转移整机组装环节,工业富联向越南转移整机组装环节,比亚迪电子在马来西亚建设智能装备组装工厂等。2)关税成本上升导致部分产业链外迁:印度政府在-年陆续上调进口手机及相关电子元件的关税,包括显示屏、触控模块、摄像头模组、电池、扬声器等,税率上调区间主要集中在5%-15%,导致相应零部件厂商持续向印度转移产能;美国政府年亦宣布美国电子公司进口的中国电子产品必须向美国政府交纳15%的关税,征收范围由零部件扩大到制成品。关税成本上行导致部分产业链开始被动向东南亚和印度迁移。东南亚和印度虽因上述因素存在产能承接的可能性,但我们认为仍需较长时间才能具备产能承接能力,主要因其基础设施、人口素质、营商环境等距国内有较大差距。基础设施方面,越南交通部长阮文泰年2月表示越南需要10年基本实现每个省、市覆盖高速公路的目标;人口素质方面,印度年15岁及以上人口识字率仅有78%(中国同期为97%);营商环境方面,根据世界银行《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位居全球第31位,印度和越南分别排63位和70位,综合差距较为明显。因此我们认为迁入地仍需5-10年的发展才有望具备大规模承接能力。

  

  从中国企业的长期发展看,受益于工程师红利,预计未来国内的消费电子产业也将主动进行结构化升级和转型,我们认为5-10年维度国内企业也将更聚焦在更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主动外迁。根据工信部部长苗圩在对《中国制造》进行全面解读时指出,全球制造业已基本形成四级梯队发展格局,中国制造业仅处于中低端制造领域的第三梯队。以iPhone12Pro为例,我们测算总物料和制造成本中仅有占比4.6%的制造成本和占比30%+的物料成本留在中国。因此中国消费电子产业仍有待进行结构升级。中长期看,虽然中国人口红利逐渐减少,用工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逐渐降低,但是中国的人口素质稳步提升,我们认为受益于工程师红利,未来国内的消费电子产业也将主动进行结构化升级和转型。0-年间,中国培养了万普通本专科生和万研究生,阿里云研究中心表示中国工程师占全球工程师比重超过25%;中国虽在高精科技领域逊于美国,但是所培养的工程师基数远大于美国;根据全球化智库,中国每年大学理工科的毕业生数量超过万人,为美国的5倍。与越南相比,中国本世纪普通本专科毕业生合计数已超过1亿人,高于越南年所统计总人口数万人。庞大的工程师基数给予中国消费电子产业链从中低端制造领域向高端制造与技术创新领域升级的动力,并使其有意愿主动将中低端制造领域向国外转移,但我们认为这将是一个5-10年维度的缓慢过程。

  

  

  ▌如何看产业链外迁的可操作性?

  有可能会迁回本国吗?

  我们认为,考虑到美日等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其制造业大概率不会整体迁回本国。如上文所述,过去几十年中,美国、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一直实行去工业化的政策,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数字经济,短期内制造业恢复存在一定难度。年美国GDP中81.5%以上来自于第三产业,仅不足18%来自于第二产业(其中制造业约为10.8%);日本与美国情况类似,73%以上来自于第三产业,约26%来自于第二产业;而年中国GDP中第三产业占比仅54.5%,仍有37.8%来自第二产业,国内工业基础良好、工业布局完备。

  考虑到各国更加重视产业链自主安全,不排除自主化考量下部分关键器件迁回本国的可能。据彭博社报道,年4月,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任拉里库德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正在考虑允许企业将从中国迁回美国发生的所有成本在当年进行%费用化处理,从而可以获得税收优惠。此外,日本政府发布《新型Coronavirus传染病紧急经济对策》,支持日本企业把产能搬回国内,或者向东盟国家分散,具体举措包括搬迁费用补贴、投资补贴等,合计列支亿日元(约亿元人民币)。我们认为,鼓励制造业企业回流、提升自主安全性,将成为各国政府的安全性长期目标;但从企业端来看,回迁需要支付额外的搬迁费用、投资建设费用,并损失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我们认为,不排除政府支持下部分关键元器件率先迁回本国,但料将不改全球产业链基本格局。

  如果产业链外迁,哪些地区是优质选择?

  若部分消费电子产业链选择外迁,我们分析认为东南亚+南亚产业集群是首选,墨西哥及拉美国家背靠北美市场同样有望承接部分产能。以史为鉴,全球消费电子产业起源于美日韩等发达地区,在过去20年逐步向中国转移,其主要原因包括1)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手机市场,产业链转移至中国符合“市场就近”原则,2)中国各项基础设施完善,政策上对外商友好,且包括劳动力在内的综合成本低于发达国家。我们认为,后续消费电子产业链如果外迁,同样会考虑市场和成本两大因素。全球来看,主要制造产业集群包括北美、欧洲、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大陆、东南亚+南亚、中东及非洲、拉美地区,其中,1)北美等发达地区:综合考虑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成本,中国大陆电子产业向北美等发达地区回流概率较低;2)以印度为代表的南亚及东南亚地区:是全球手机销量仅次于中国的地区(占比约2-3成),其中印度年智能机销量达1.61亿台,是全球第二大智能手机消费国;此外南亚及东南亚地区还具备可观的人口红利,有望成为中国大陆消费电子产业链外迁的 选择,具体将在下文详细分析;3)中东及非洲地区:市场需求相对较低,且产业基础过于薄弱,中短期内不适合大规模承接电子产业;4)墨西哥为代表的拉丁美洲:尽管本地需求同样相对较低,但背靠北美市场,同时具备综合成本低等优势,在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同样有望承接消费电子产业链中的部分组装产能。

  

  

  目前,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已初步具备承接部分中国中低端产能的产业基础。在国内劳动成本逐年抬升及关税上升背景下,南亚及东南亚地区对全球制造产业(尤其是偏后段的组装产业)的吸引力也在逐步提升,我们以印度及越南为例:

  1)具备人口红利,且教育普及程度已有较大改观:年印度/越南总人口分别达到14.16/0.98亿,且人口结构较为年轻,适合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中印度年的人口结构相当于中国的年,越南年时相当于中国的2年;与此同时,印度及越南对教育重视程度逐步提升,尽管工程师等中高阶人才培育方面仍远落后于中国,但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已有较大改善,截至年,越南及印度15岁以上成人识字率分别达到95%/78%(中国为97%),其中越南《-年职业教育发展战略》于年正式获批,规划到/年拥有证书的受培训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达到30%/35%-40%,具有信息技术技能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达到80%/90%。此外年印度内政部长受访时表示,印度政府制定了年印度成人识字率%的目标;这些均可为越南、印度发展电子产业中技术含量相对低的如组装环节等提供大量高效率的优质熟练工人。

  

  

  2)税收等政策支持,综合成本相对更低:印度、越南等国家为吸引外资企业流入实行各种税收优惠,如越南的2免4减半甚至4免9减半政策,印度、越南等国家针对生产出口商品的机器设备零部件和原材料免征关税。与此同时,电子企业将组装环节搬迁至印度或东南亚或可降低综合成本,分环节来看,a.物料:需从中国国内运输,尽管印度及越南免除关税,但需增加额外运输成本(PS:印度为提升本土加工环节附加值,对部分零部件加收关税,驱动部分零组件产业已向印度转移);b.人力:越南及印度的熟练产业工人月薪分别在~/~0元,较国内 线城市工资低30%~60%;c.水电及土地:与国内江西等地区相比并无成本优势;d.税收:越南等部分国家对外来企业实行大量优惠的税收政策,部分优势企业(如三星)可以享受类似4年免税9年减半纳税的特殊待遇。整体来看,受益于劳动力及税收带来的成本降低,我们测算典型电子企业外迁后净利率有2~5pcts的提升空间。

  

  配套产业链公司会以当地为主还是中国企业出海?

  我们认为配套的公司目前主要依赖中国企业出海,未来或将逐步转向本地配套,切换的过程将从低门槛、低价值量产品开始,逐步过渡到高门槛、高价值量产品,但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来实现转换。

  以苹果供应链为例:中国企业在苹果供应链上仍处上升趋势,少量工厂转移到印度、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但配套仍以美国、中国、日韩企业出海为主,印度、越南本土尚无公司进入苹果供应链。1)从苹果供应商分布来看,其全球大供应商(占财年采购额的98%)名单中,如前文所述,来自美国的供应商数量为38家,较年减少2家;来自中国台湾的供应商数量为48家,较年增加2家;来自中国大陆及中国香港的供应商合计48家,较年增加8家;来自日本的供应商数量为33家,较年减少6家;来自韩国的供应商有14家,与年持平。中国大陆和香港增加的供应商主要是供应金属件、结构件、导电材料等,取代了原有部分中国台湾和日本厂商的位置,且歌尔股份、立讯精密等上游零部件厂商开始进入组装代工领域。综合来看,中国在苹果供应链中重要性仍在上升。2)从苹果供应链工厂分布来看,前大供应商工厂分布在中国大陆的比重在42%,且由于苹果公布口径改变导致供应商在大陆某省设立多个工厂仅被统计1次,比重实际上应该超过42%,远超供应商中中国大陆厂商占比24%。具体来看,年全球家工厂,家在中国大陆,比例为42.5%;除中国大陆外,其他工厂主要位于日本、美国、中国台湾、韩国,分别占比15.7%/8.0%/6.0%/4.9%,近年来部分供应商也开始在东南亚及南亚设厂。3)就印度、越南而言,苹果的大供应商中,已经有9家在印度为苹果供货,包括3家中国大陆公司(领益智造、裕同、欣旺达,其中领益智造为年新增)、4家中国台湾公司(鸿海、纬创资通、正崴、臻鼎)、2家美国公司(伟创力、捷普);已有21家在越南给苹果供货,包括7家中国大陆公司(歌尔、立讯、蓝思、裕同、伯恩、领益智造、美盈森,其中伯恩、领益智造和美盈森为年新增)、4家中国台湾公司(鸿海、仁宝、夏普、国巨,其中夏普在年被鸿海收购)、4家日本公司(福斯特、村田、NOK、住友)、4家韩国公司(LG显示、LGInnotek、三星电子、首尔半导体)、1家美国公司(英特尔)、1家新加坡公司(纳峰)。截止年,尚无印度或越南本土公司入围。

  

  

  

  以三星供应链为例:三星目前已关闭中国全部手机产能,并将超80%产能转向越南、印度,上游产业链主要依赖韩国本国企业以及部分中国企业出海,当地企业配套数量虽有提升但目前仅限于塑胶包装等低门槛产品。从三星手机整机生产业务来看,年三星已全部关闭在天津及惠州的手机工厂(对应三星手机总产量的约30%),并转移至印度、越南等生产成本更低的国家,其中年三星在越南北宁省和大原省布局的8个制造工厂占三星手机总产量50%-60%,在印度诺伊达工厂占三星手机总产量约20%-30%。上游零组件方面:1)从三星供应商分布来看,根据年中三星公司公布的家核心供应商名单(涵盖80%的供应商),来自韩国本土的供应商最多,共有40家;其次是日本和美国,分别有22家和17家供应商;中国大陆和中国香港合计8家,中国台湾有6家;剩余8家供应商来自荷兰、新加坡、意大利、德国、英国和墨西哥。2)就越南、印度而言,三星的家核心供应商中,有25家公司在越南设厂,包括21家韩国公司、2家中国公司(瑞声、歌尔)、2家日本公司(Hosiden、Meiko);有1家韩国公司(Elentec)在印度为三星供货;核心供应商名单以外,中国大陆还有闻泰科技、德赛电池、舜宇光学等公司在越南开设工厂为三星供货。此外,为了节约成本,三星电子鼓励越南本土企业生产制造适合其产品的零配件,但主要是塑胶包装等低门槛产品。截至年,有35家越南企业成为三星的一级供应商,家越南供应商参与了三星产品的供应链环节,包括TienThanh(显示器)、NhatMinh(塑胶模组)、AnLapPlastic(塑胶模组)、VietHungPlastic(塑料包装)、MinhManPrinting(标签印刷)等。

  

  

  ▌风险因素

  疫情持续反复:若疫情持续反复,部分产业链环节面临阶段性停工停产,国际终端客户或将产业链均衡多地化布局成为考量;

  宏观环境及各国政策变化:全球贸易形势仍具有不确定性,若出现美日等国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印度持续提高电子元件关税等情况,则会对电子产业链布局产生影响;

  下游需求不及预期等:中国信通院数据显示Q1国内手机出货量同比-29.2%,若因国内消费不振、换机周期延长等导致国内下游需求持续不景气,则电子产业链部分环节或考虑迁移至南亚及东南亚等新兴市场。

  ▌投资策略

  整体而言,对于电子产业链外迁的问题,我们认为,逆全球化趋势下电子产业链外迁可能性部分存在,预计将是5-10年长期缓慢的长周期过程。近年来的国内人力成本提升、各国关税上行、服务本地市场等因素是导致部分工厂外迁动因之一,迁入地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具备承接能力;同时国内企业受益于工程师红利主动进行结构化升级和转型,将部分低附加值产业主动外迁是动因之二。与此同时,我们认为产业链玩家重新洗牌可能较小,预计产业会持续向综合壁垒高的龙头厂商集中。投资角度,我们仍然持续看好在产业链环节具备大客户订单承接能力与精密制造能力、技术优势领先且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这些企业随着国内制造地位的崛起而崛起,与客户关系紧密,近年来也正顺应行业趋势,布局工厂的全球化与企业内部的数据化改造等,结合估值水平及业绩成长性,建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38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