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水滴筹扫楼事件,看契约式互助

01

年,一只绿色的猫占领了大家的朋友圈,并配上触目惊心的标题:救救我的XX。

一个叫轻松筹的网络互助平台进入大家的视野。

从数十元到数百元不等,众人拾柴火焰高,20、30万的筹款目标很快就能实现。

次年水滴筹问世,对于需要救助的人群来说,多了一个募捐平台的选择。

从平台取名的寓意来说,水滴筹或许要比轻松筹略胜一筹。

筹款本来是一件难事,虽然轻松筹想把它变得轻松,但于直面困境的当事人及家属来说,实在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而滴水之恩,上善若水,水滴两字更能够把互帮互助的精神体现出来。

也令人联想到太平洋保险的广告语:平时注入一滴水,难时拥有太平洋。

或者阳光保险的广告语:分担风雨,共享阳光。

但筹款平台无论技术,还是运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本投入,融资成了互助平台的首要大事。

在轻松筹的融资历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司先后拿到了IDG资本、德同资本、腾讯等数千万美元的资金投入,并获得了近20亿的估值。

而水滴筹今年的两轮融资,也是包括IDG资本、腾讯投资、中金资本、凯智资本等,15亿人民币的C轮融资投资。

与此同时,水滴公司的业务除了水滴筹之外,水滴公益、水滴保险商城(水滴保)与水滴互助三大板块相继上线,可以将平台用户通过健康保险领域进行变现。

也就是说,无论哪一种筹款平台,从融资,到变现,本质上都是商业模式。

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两家公司暗中开启了竞争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两个平台都不断被曝光存在诈捐、数据作假、资料作假的现象。

有竞争对手。

这次的水滴筹“扫楼事件”,令不少公众对筹款平台失去信任。

每单最高提成元,月入过万,末位淘汰……互联网筹款平台“水滴筹”在超过40医院派驻地推人员,他们常自称“志愿者”,逐个病房引导患者发起筹款......

这是水滴筹的线下地推模式。

在中国数千万因病致贫的人群当中,懂得使用水滴筹的其实并没有我们想象的多。

还有非常多的家庭文化程度低,经济水平差,缺乏商业保险意识,也没有更多的筹款途径。

这时候如果有志愿者主动上门,收集筹款信息,撰写筹款稿,无疑可以让更多人受助。

而水滴筹能够给予地推志愿者的,就是一定的劳务报酬,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想,扫楼事件似乎也并没有那么可憎。

有动力的公益,才是能够持久的公益。

最大的问题是,筹款人的信息真实性难以保证。

医院和社保局查询住院信息,还是资产证明,都涉及不菲的调查成本。

对于筹款平台来说,只是提供信息展示的媒介,是否做出捐赠,则由用户自行判断。平台如果只是需要实现活跃用户增长,完全可能会通过减少调查成本,转化为推广成本的策略。

因此,当我们希望受助者都是那些真正经济困难的家庭时,筹款平台就需要在审核上付出更高的代价,而这一些也势必会为平台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新的挑战。

02

在用户的眼里,无论轻松筹,还是水滴筹,都应该只是公益组织,沾上商业就变质了。

那么公益和商业相违背吗?

不论是水滴筹还是轻松筹,在做的都是一件有情怀的事情。可是经济时代是没有人和你讲情怀的,投资人都是想挣钱。

你想维持平台的运营,不想倒闭,应该怎么办?向资本看齐,与商业结合的公益才是可以持续的公益。

公益和慈善不一样,不少企业家表示,他们不愿意做慈善,但他们愿意做公益。

公益和慈善都是解决社会问题,但区别是,慈善是直接给出结果,比如直接给筹款人打钱。

而公益更可能是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提供一个筹款的平台。

做慈善的需求是有稳定的资源,一旦缺乏资源,慈善就可能中断;而做公益的需求是搭建一个体系,即便发起人资源中断,公益仍有可能继续运作。

在一个商业社会,无论干什么,要完全脱离商业是不可能的,公益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用商业的手段来实现。公益正在呈现越来越强的商业属性。

无论是诺贝尔基金也好,盖茨基金也好,都需要通过的商业打理,才能走得更远。

03

对于轻松筹和水滴筹来说,除了审核上的困难之外,还有一个问题是我们需要面对的。

在筹款刚上线的时候,大家普遍愿意捐个一百,两百,随着时间推移,曝光率的上升,以及负面新闻,公众开始越来越反感这种筹款行为,捐款也成了几十块,几块,甚至没有打开的想法。

这是一名保险业务员对自己朋友圈筹款项目的一次统计小结。

筹款无法保证发起人获得足够的捐赠,有时候还要面对写少了,不够用;写多了,筹不齐的尴尬。

另外一方面,捐款人也要打嘀咕:现在捐出去的钱能保证在需要的时候,自己也能获得足够的救助吗?

这就要谈到另外一个解决问题的模式:契约式互助。

在签订了契约的群体当中,对于发生意外事故、疾病的当事人,给予事先约定好的金额,费用由其他参与者共同承担。

这种互助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参与者在事故发生后,开始分摊损失,比如水滴互助、夸克联盟、相互宝。

另一种是参与者在事故发生前,先预交一笔钱,比如苏格兰遗孀基金、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

前者的优势是参与者不用提前锁定自己的资金,灵活性高。而缺点则是稳定性差,未来不保证仍然享有保障。

同时,平台有权更改互助模式和年龄的要求,比如众托帮互助平台,从过去的确诊一次性给付互助额度,改成了根据医疗费用实报实销,与医疗险的报销发生冲突,无法解决非医疗上的支出问题。

后者的优势是相对较为健全的金融体系和法律制度,严谨的审核制度,最有可能杜绝诈骗事件,能够保障参与者长远的利益,甚至终身利益。而缺点是经营成本略高,令不少消费者望而却步。

契约式互助相比筹款,在参与者人人平等上做得更好一些,能够保证参与者有付出,也有回报。

但这样也往往限制了非健康人群的加入,只有大家都处在一个健康状态才是公平的起点,然后在这个跑道上,谁先发生意外谁领钱。因此,水滴互助、相互宝、保险公司都是拒绝带病投保。

而筹款平台则能够解决原本没有保障的人群,即便在事发后临时发起筹款,也能多少获得一些捐助,多了一个解决困难的机会。

在分子实验室主办的一次论坛上,也提到了众筹、互助、保险,各自的优缺点。

众筹具有门槛低,要求低的特点,而保险则是隐私性好,稳定性好,不需要公开病情和资产。

中国有万贫困农村人口,在各项致贫原因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成为主要影响因素,占比高达40%以上。

一个家庭一旦有一人遭遇大病,很容易全家都倒下。

通过慈善、公益、互助、保险等多种模式共同探索,或许能更大程度的改善这个社会问题。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151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