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亚洲第一的北洋水师是如何这么快就

要敢于亮剑

在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所有近代战争中,最让人难以释怀的应该是甲午战争。

这是让中国人感觉最窝囊的一场战争,原本大清的国力、军力并不比日本差,如果能让战争继续下去,打持久战的话,大清应该可以赢的!

但结果却输了,输在教员所说的“政治上军事上的近视眼”。

张鸿福说:“就像剑客,遇对手不敢亮剑,在气势上已输,必令对手轻蔑、欺慢。”,这不止是说李鸿章,也包括朝中的畏战求和派。

这场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也同样巨大,让他们尝到了“冒险“的甜头。并顺着这种惯性滑向了此后的日俄战争、对东南亚侵略战争的轨道,影响到了整个亚太,直至挨了两炮,不,两颗原子弹,终于消停了一阵。

日本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一个被原子弹轰炸过的国家,这是对他们的羞辱和惩罚。

1.北洋水师的诞生

年秋,23岁的福州人刘步蟾被派到英国和法国学习枪炮、水雷等技术,年回国;后又于年再次被派到英国,在英军地中海舰队旗舰“马纳多“号上干到了见习大副职位。

回国后他任“镇北”炮舰管带,北洋水师成军后,他任右翼总兵兼旗舰“定远”舰管带(舰长),地位仅次于丁汝昌。

甲午战争威海保卫战失利后,年2月10日,清军将搁浅的“定远“舰炸沉,刘步蟾践行了诺言“苟丧舰,必自裁“,年仅43岁。

安徽庐江人丁汝昌本是村里的小伙子,因太平军攻占安徽被抓壮丁分在程学启部下,当上了哨官,后跟其领导加入了湘军,接着被编入李鸿章的淮军,做到了副将职位。

年,39岁的丁汝昌被裁撤赋闲在家,居然生活困顿。几年后他跑到天津找老领导李鸿章混口饭吃,被委派办理创建北洋水师,最终当上了北洋水师的提督。

兵败后丁汝昌也拒绝了日军的诱降,比刘步蟾晚一天在刘公岛自杀殉国,时年59岁。

对照他们两个人的履历和此后的表现,似乎水师提督由刘步蟾来当更合适。

当然,在当时大清以媾和为基调的政策面前,无论是谁来当这个提督都左右不了战争的结局。

北洋水师也称北洋舰队,于年12月17日在山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立,是帝国最重要的海军。有大小舰船25艘,辅助舰船50艘~主要的船是“七镇八远一大康,超勇扬威和操江”,官兵余人,总吨位约五万吨。

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排名就是这样来的。

如果不努力,暂时的领先很快就会被超越。事实证明,几年后,日本联合舰队的总吨位就超过北洋了。

这些主力舰船都是外购的,符合当时的需要和国情。

其中最著名的是年从德国订造的“定远”、“镇远”两铁甲舰(年交付),名字取自各自捐助的地方:保定、镇江。

现代海军的标志是用钢铁包覆整个舰体的铁甲舰和以蒸汽动力为代表的机械推进系统,出现在年的英国。这样看来清国海军并没有比列强们落后多少。

北洋水师的建立是大清帝国海防塞防策略的重要组成环节。

海防就是建立水师向海上防御,包括北洋和南洋水师;塞防就是左大帅的收复汉唐故地新疆(这算是第二次收复。第一次是年由福康安收复,并被乾隆皇帝命名为“新疆“,之前统称”西域“)。

出于利益平衡考虑,慈禧太后同时支持了海防和塞防,像后来邓公说的“两手都抓,两手都要硬”。

塞防成功,海防却失败了。

北洋是指渤海和黄海一带,水师有威海和旅顺两个基地,其目的很明确,就是拱卫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守护京津门户。

南洋就是福建、广东一带的外海。

在此之前,大清已经有福建水师、广东水师和南洋水师,后来统一为南洋水师,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实力都不如北洋水师。

为啥北洋水师实力最强?

原因也不复杂,因为北洋的幕后老板是当时大清最大权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能得到朝廷的大力支持,而且北洋位置比南洋重要。

水师每年的建设经费高达万两白银,约为大清当时财政收入的6%。

当然这些钱不都给北洋水师,而是与南洋水师共享,相信以李鸿章会给北洋弄到更多的。

由于太平天国运动,加之八旗兵和绿营兵的没落,导致朝廷的军队被一些大臣控制,近乎沦为“私人武装”-军阀。

事实上,很多封疆大吏都是军阀,包括两江总督左宗棠。可以说,朝廷的军队其实是掌控在这些军阀手中,所以这个时候搞建设,就看谁更能搞来钱。

李鸿章就是当时最大的军阀,他地位显赫,所以北洋水师的经费充足,实力最强。

但这也是昙花一现,北洋成军后,因为慈禧的忌惮,所以在经费方面给的就不那么痛快了。

作为官场老油条的李鸿章自然也顾忌这一点,他深知清流们的厉害,“要办成一件事,一个人干,三个人看,十个人批评。”,这种现象在哪都有,如今也一样。

此外还有同僚拆台,加之他爱惜自己的羽毛,所以在后期丁汝昌要求添置速射炮时他就不那么积极了。以至于区区五十多万两白银的事都没办成,这也是导致黄海大战中没能击沉一艘日舰的一个原因。

北洋水师正式成军前年举行的“海上夏点兵”,是水师的高光时刻,获得了列强的称赞,更是震惊了日本。

此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的影响下,已有很多人出国深造,学习西洋现代海军技术,包括后来攻击清军运兵船英籍商船“高升“号富有个性的东乡平八郎。

2.甲午战争的起源

东北那旮旯旁边的朝鲜半岛从明代起就是中国的属国,其新国王登基需由中国皇帝册封,而遇有困难则请中国救助,包括出兵,这种情形一直维持到甲午战后。

朝鲜临近清王朝的祖籍盛京,是大清东边屏藩,所以与大清在地缘政治上密切相关。

随着日本的崛起,它开始觊觎大清的领土。先后侵占琉球、入侵台澎,随后产生先控制朝鲜,再以此为跳板占领大清的想法。

此时朝鲜半岛的国王是李熙,但主政的是其父亲大院君李昰应。这种利益上的矛盾必然成为双方争权夺利的焦点。

年,国王的老婆闵妃及亲族掌控了朝政。

自从大清被列强强迫开埠后,自身内忧外患,自然无暇也无力顾及属国。这就为日本干涉朝鲜提供了机会,不断派遣派军舰到朝鲜挑衅制造事端,逼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开始从经济上控制朝鲜。

到了年,因为掌权的闵妃被日本人蛊惑,施政也不得人心,尤其是普通士兵待遇比“别技军”相差太大,致使汉城士兵起义。他们攻打日本公使馆,并处死几个日本人,史称“壬午兵变”。

为平息内乱,大院君窃取了政权,重新摄政。

日本人乘机出兵朝鲜搞事,驻日公使黎庶昌密电北洋署理张树声出兵救助。

好在朝廷当时用对了一个人:袁世凯。

袁世凯办事干脆利落,他设计诱捕大院君,平息了叛乱,挫败了日军的阴谋,并借此成为青瓦台的贵客、闵妃的密友。

随着法国袭击福建水师,包括后来的镇南关大捷之后大清胜利还是丢掉了越南,把大清的无能进一步暴露在众人面前,也让作为属国的朝鲜产生了背离大清的想法。这与日本人想控制朝鲜的想法不谋而合,他们乘机忽悠这些朝鲜人,说是帮他们脱离大清自立,搞出了一个“开化党”,让朝鲜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这些危机被袁世凯轻松化解,靠他个人能力控制住了局势,将朝鲜作为大清属国的地位挽留了十二年。

而李鸿章只想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别忘了,有时候韬光养晦时间长了,人就消沉了,可能也就没啥真本事了。

此后日本借外交欺诈手段使李鸿章上当,获得了与大清在朝鲜的同等出兵权,这就直接把日本的地位抬高到了与大清平齐。

而此时大清还是朝鲜的宗主国。

到年,朝鲜东学党起义,又让日本觉得有机可趁,出兵干涉。

此时的日本在明治维新二十多年后实力大增,其岁入接近大清的70%。在时任首相伊藤博文的鼓动下,日本上下是近乎病态地一心求战,从外交到军事上做了全面的准备,挑动与大清的战争就是必然的了。

顺便说一下这个伊藤博文,他在战后下台,并于年10月26日在哈尔滨被朝鲜人安重根击毙,干得好!

反观清廷对局势认识不清、应对不力,一心畏战求和,正如某大臣所说:“如今办洋务的,有人越办骨头越硬,比如左宗棠;有人越办骨头越软,越办越怕洋人,比如李鸿章。”

日本人虽然不算西洋人,但是东洋人。

此时的日本在福泽谕吉的鼓噪下,实行“脱亚入欧”政策,说白了,就是以自己的热脸去贴人家的冷屁股。你好端端一个亚洲国家,咋就这么没有自己的脊梁骨,要脱亚入欧呢?而且这个时期国际上已经是第三次盛行“黄祸”论,就是西方人排斥亚洲人,主要是东亚人。

这里也顺便吐槽一下有些国人在用汉语拼音写自己的名字时,仿照外国人将“名”写在前面、“姓”写在后面,而中国的习惯是“姓”在前面嘛,参考领导人是怎么写的吧。

从表面上看,日本出兵朝鲜是因为东学党闹事。其实根据此前已经被袁世凯两次平复过的朝鲜内乱情况来看,即便这次没有东学党,日本也会炮制出一个西学党来,就如40多年后他们在北京宛平城撒谎说一名日军“失踪”一样,借口还不好找么?

所以这次干涉不仅是日本为检验其维新成果发动蓄谋已久的侵略战争,是其大陆政策、海洋政策的拓展(毛泽东《论持久战》),更是其后一系列侵华战争的开端,包括九一八、七七事变直至全面的侵华战争、亚太战争。

都这个时候了,李鸿章依然将希望寄托在不切实际的调停上,哪不是痴心妄想吗?正如日本使馆人员所说:“一个国家不争气,反而指望别人主持公道,真是异想天开”。

他连那个简单的道理都忘记了:以战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对于国家来说如此,对于个人来说也一样,都是欺软怕硬。

我曾经多次“求”某领导办事,他今天这理由明天那借口的,一直拖着,后来我急眼了,他立刻现在马上就办了。

中堂老了,顾虑更多了,他心里想着马上就是主子慈禧的六十大寿(虚岁),害怕打仗影响寿庆气氛,对与日本交战也缺乏必胜的信心,只想保船避战。

有一个墨菲定律就是说的他这种心态,越怕事越来事。

这边李鸿章幻想通过克制在朝清军来避免战争,那边日军却在7月17日决定对华宣战,挑起了这场中国干支纪年法甲午年的战争。

随后日军冲进朝鲜王宫,并攻占大清驻朝鲜总理通商事务衙门,扯下了大清国旗。

7月25日,日舰“吉野”、“浪速”和“秋津洲”在朝鲜丰岛附近的海面率先袭击北洋的“济远”、“广乙”,“济远”舰在管带方伯谦的命令下溃逃。

接着东乡平八郎指挥日舰“浪速”号击沉了大清雇佣的英籍运兵船“高升“号。

同时,日本陆军在朝鲜开始攻击大清陆军叶志超、聂士成部,清军溃败,叶志超谎报战功误国,日军一路打到了鸭绿江边。

甲午海战马上要开始了。

3.黄海大东沟海战

甲午海战是整个甲午战争中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也是检验中日两国洋务运动成果的修罗场。

海战发生在年9月17日,地点在中国黄海北部,丹东东港市的大东沟海域,鸭绿江口外附近。我推算了一下,位置大概是东经度30分~50分、北纬39度15分~35分之间,水深约10~15米,就是下面这个位置:

甲午海战发生地

这一天阳光明媚,海风轻轻吹拂,舰上的大清龙旗迎风飘扬。

对于这个季节的北中国海域来说,气温大约在10~20°C之间,正是秋高气爽、能见度不错的好天气。

上午约11点50分,定远舰上有个水师学堂的实习生先发现了挂美国国旗的日舰。你说恶不恶心吧,都这时候了还在装,美国人授予你挂他们国旗的权利了吗?

可能那时还没有专利法吧,要不然美国人当时肯定会找他们算账,好在这笔迟来的账单在大约五十年后连本带利地得到了支付。

北洋水师立即做好了战斗准备。

北洋舰队参战军舰为十艘,包括定远、镇远等主力舰,总吨位为三万一千三百六十六吨;日本联合舰队参战军舰为十二艘,总吨位是三万八千四百零一吨。

日舰无论是数量还是总吨位上都占优,平均航速也比北洋快2节。

其实发生了“高升”号事件的时候清廷和李鸿章就应该放弃和平幻想,做好全面的战争准备。包括装备速射炮、配备弹药,甚至在8月份主动出击,去袭击日军往朝鲜运兵的运兵船。

可惜的是,朝廷依然抱有息事宁人的幻想,都偷袭你了,还在以“衅不自我起”来约束下属不开第一枪,还在隐忍!

这等忍性,堪比乌龟,真是忍者神功啊。

这样做的结果是“因为畏缩与忍让,人家骄气日盛”,日舰直接跑到大清的黄海来溜达,想寻机歼灭北洋水师。

好在这次他们的奸计没有得逞。

水师总兵、定远舰的管带刘步蟾没有遵从“衅不自我起”的窝囊命令,而是抓住机会在日舰换旗备战时对跑在前面的来犯之舰率先开炮!

是的,没错,是北洋水师先下手为强的。

对于这种不讲武德、非请自来的强盗(侵犯大清领海),就学“社会我许哥,人狠话不多”,二话不说上去就踹,看你还敢不敢来。

这个战术很正确,因为日舰新旧不一、航速不一,所以先炮轰跑到前面的日舰有利于各个歼灭。

因为此前已经发生过丰岛战争,加之在朝鲜发生的陆战,一看日舰来势汹汹,肯定不是来串门交朋友的嘛。

近代以来,由于鸦片对大清国民身体的残害,晚清被列强贬为“东亚病夫”。

与暮气沉沉的陆军不同,北洋水师的官兵们不一样,他们斗志昂扬、充满锐气与血性,以自己的行动诠释了“问我国家哪像染病”。

日舰像鬣狗一样围了上来。

决定战场胜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

一是指挥水平,二是攻击能力。

对于大兵团作战来说,指挥水平有多重要回想林粟就知道了。

那是不是外行就一定不能当领导呢?

不然,关键看你怎么做。如果在专业位置上瞎指挥肯定不行,但如果当甩手掌柜,让行家来指挥,你抓好人事、财政,则没啥问题,可参考陈粟。

再说攻击能力。倒不是说日本联合舰队的攻击能力有多强,关键是其冒险使用一种叫苦味酸的“改良版”炸药-“下濑炸药”,脾气十分火爆,一摸就炸毛。

它有个突出的特点:燃烧温度高达一千多度,火焰会像汽油一样着火般四散流动,杀伤力极强,俗称“开花弹”,让北洋舰队大受其害。

说实话,日本人虽然靠这个占了便宜,但也冒了极大风险,因为它一碰就炸,果不其然,不久就在旗舰“松岛“号上爆炸了。

由于朝廷后期对北洋水师的支持不力,以至于实战中被迫使用用于训练的实心弹-就是不爆炸包着土的大铁坨子,在海战中吃了大亏。

北洋作战勇猛,使得日舰比睿、赤城和旗舰松岛号受损不能继续参战;但北洋的超勇被烧毁、扬威搁浅,第一回合从上午十二点半到下午一点十分左右结束,用时约四十分钟。

提督丁汝昌从舰桥堕下受伤,刘步蟾代为督战。

刚歇下来喘口气儿,第二回合就开始了。

下午一点半,日舰充分发挥船速快和有速射炮的优势,夹击北洋水师,丁汝昌带伤指挥,致远舰管带邓世昌为保护旗舰定远舰迎击日舰第一游击队,中弹累累。在弹尽之际想去撞击日舰吉野号却不幸被鱼雷击中,致远舰沉没,邓世昌落水殉国。

济远、广甲二舰逃跑。

又是济远舰,后来绰号“黄鼠狼”的济远舰管带方伯谦在旅顺黄金山下的海滩上被处决。

接着经远舰也被日舰击沉。

此时北洋水师只剩定远、镇远、靖远和来远四舰坚守海面。

而日舰有本队的松岛、千代田、严岛、桥立、扶桑、西京丸六舰和第一游击队的吉野、高千穗、秋津洲和浪速四舰,共有十舰。

下午三点之后,又进行了第三个回合的战斗。

虽然日舰数量占优,但其不如北洋的舰体厚重抗打,所以一时也没占到上风。

此回合靖远和来远受创离队,日舰西京丸、松岛受重创。

场上北洋只剩定远和镇远,刘步蟾指挥得力,二舰配合密切。

这二舰是北洋水师的定海神针,在随后下午5点之后的第四回合战斗中力挽危局,此时靖远和来远也修竣归队,重新加入战斗。

好样的!

日舰被打跑了。

黄海大东沟海战的结局,不分胜负!

是的,你没看错,北洋水师与日本联合舰队在大东沟的交手平分秋色。

虽然北洋舰队有几艘舰沉没,但他们顺利完成了任务、挫败了被日舰歼灭的阴谋。

但其后的陆战,从朝鲜到丹东到沈阳直至大连、旅顺和山东半岛,学习德国现代战争模式的日军对清军形成降维打击。日军的大兵团作战对清军以“营“(人)为单位的战斗,除了摩天岭一役有点亮色,其余的战斗基本是清军溃败。

一场战争不会仅靠一场战斗就能决定,往往是扩日持久的作战,考验的是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能力。

而且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很多,除了直接的军事,更多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甚至军事中更有政治思想和管理工作等重要内容。

但因为战争本身最显性、直接、精彩和故事性最强,所以成为大家最感兴趣的部分,并以此来判定战争的胜负。

在接下来的旅顺、威海卫战斗中日军一度受损、受阻。但日本深谙清廷此时的骑墙心理,使用了两种手段对付大清:一是战争,二是诱降。

同时由于部分清军溃逃,北洋水师受“保船”这个紧箍咒的制约,最终失败。

这是导致战争失利的主因,而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的私心:

一个是慈禧的,防止权臣“拥兵自重”、担心北洋系坐大,毕竟此前有曾国藩有惊无险的“前车之鉴”,让她提心吊胆。

另一个是李鸿章的,怕水师失控,更舍不得自己好不容易积攒的一点家当打没了。

其实慈禧和李鸿章这样做倒也正常,对于他们来说,确保自己掌控权力或者说了算才是最重要的,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政策,开放或者保守,哪怕割地赔款,都不过是实现他们政治意图的工具。

如果一支武装不能“权自我操”,那建立它有什么意义呢,甚至可能反受其害。特别是联系到此前大清的水师差点被那个英国人李泰国掌控就更理解他们了。

从战争的结局来看,北洋那些没被击沉的船的确是保住了,但被日军抢占。李鸿章舍不得那些坛坛罐罐,生怕摔了,这是要保给日本人吗?

这些船包括镇远、济远、平远、广丙、镇东、镇西、镇南、镇北、镇中、镇边,还有刘公岛上的炮台和军械,全都交给了日军,痛心吧?

以刘公岛被日军占领为标志,至此,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时间是年2月17日。

可惜了定远、镇远两巨轮,没能发挥出击败日舰的重任。

远去了,一切都远去了,黄渤海海面也暂时归于平静,再也没有北洋水师的舰船在这里巡游,再也听不到水师官兵们训练时的口号声了…

但这种平静很快就被打破了,五年后,八国联军从海路入侵京津,大清却没有可以依靠的水师来保卫自己!

4.尾声

人是倾向于听到好消息的,尤其是在外焦内乱的时候。

所以闻听北洋水师覆灭的恶讯,慈禧雷霆震怒,下令将水师提督丁汝昌革职查办,他的棺材十七年后才下葬。

这就很不人道了,毕竟中国人讲究入土为安,所以,慈禧的做法有点太小气了,女人终究是女人呐。虽然一般人根本没她那见识,饶是如此,她自己也在遗嘱中警告:“此后,女人不可预闻国政。此与本朝家法相违,必须严加限制”。

这话写出来可能会得罪一些女权人士。

从甲午海战中的表现来看,虽然丁汝昌的指挥能力并不出色,没能击败日舰,但他是一个好将领,并守住了底线,抵制了日军的劝降,还以身殉国,不负军人“马革裹尸”的光荣使命。

北洋水师的覆灭,往小了说是他丁汝昌一个人的悲剧,也标志着李鸿章权势的旁落,他殚精竭虑想保住的舰船和权势都没能保住,并被戴上了“汉奸卖国贼”的帽子。往大了说标志着洋务运动成果的破产,是整个大清的悲剧和一个旧时代的落幕。

经此一战,大清不仅失去了对那个半岛的控制,还将台澎割让给了日本。

整个甲午战争从年7月25日的丰岛海战算起,到年4月17日签订《马关条约》,历时天。

直到此时,身败名裂的李鸿章方从条约的屈辱中醒来,对儿子李经方说:“你记住,如果有一天,中国能够雪耻,对日本人千万不要心软,千万不要善良,要把他打残!打残他,他会佩服你,他会膜拜你…你可怜他,他只会背过身去嘲笑…”。

中堂,中国人会雪耻的!

其实,中堂不过是个裱糊匠,天要塌了,他也糊不住。

但大清依然在迷梦中没有醒来,十六年后,在袁世凯的“帮助”下还算体面地下台了。

最后总结一下北洋水师,更准确地说是大清战败的根源:

一是列强的入侵,胁迫大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导致大清长期积贫积弱,陷入半殖民地的泥潭难以自拔,国力衰微。

以慈禧为代表的满清保守势力,排斥新生事物,包括火车、电灯等,严重影响洋务化运动的进程,导致其缺乏顶层设计,进而影响到大清工业、商业、税收、教育水平和国力的提升。

而日本国力之所以上升很快,就在于他们的洋务运动比大清更彻底。

以舰船为例,北洋的主力舰船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而日本在引进的同时就积极自造,这有点像后来的联想与华为。这也造成了两国工业化方面的巨大差距,使日本很快成为工业大国、强国。

二是清廷对这场战争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应对措施,以及围绕帝后党争的利益集团分歧严重,战和不定,首鼠两端。

特别以慈禧、李鸿章为代表的统治阶级私心过重,不能对自己的国力和本土作战优势形成正确的认知,组成统一战线,利用和发挥地利、人和优势。没有认识到这其实是一场持久战,畏战求和,缺乏坚定的抵抗意识是战争失利的主因。

如果清廷能清醒一点,让战争拖下去,以日本的国力和情势,肯定会顶不住先认输的,这方面可参考《论持久战》,教员阐释得很清楚。

三是北洋水师的建设有头无尾,成军后支持乏力,领先很快就被超越。

据统计,朝廷对整个北洋水师的投入约为万两白银,而日舰达万两白银,是北洋的1.3倍。要是换成年平均,日舰是北洋的3.3倍。

据传被挪用去修缮颐和园的费用达到了万两白银,如果能把这些钱拿去添置舰、炮,不信灭不了日本舰队。

而同期的日本,却是全国上下节衣缩食建设海军,他们的目标是击败定远、镇远,特别是明治,拨内帑30万日元。

四是除了北洋水师还算得上是现代军队,大清陆军组织陈旧,战斗力较弱,在采用现代大兵团作战的日军面前处于劣势。装备方面,如日军野战军自带干粮可以维持三天以上,而清军依然需要“埋锅造饭“。

五是出了好几个临阵逃脱或主动投降的败类,他们是方伯谦、吴敬荣、王永发、王平、穆晋书、蔡廷干、牛昶、叶祖珪以及充当投降帮凶的洋员马格禄、泰莱、浩威、瑞乃尔等,还有一些陆军巩军统领刘佩超、绥军统领阎得胜等。

这样的人今天也有,比如近期那个上海震旦学院的讲师宋庚一质疑南京大屠杀,这人要歪成啥样才会有这样的质疑?日本对中国造成了巨大伤害,可以说日本是中国人最痛恨的国家,也是长期能维持话题的国家,没有之一。

这样的精美、精日分子恐怕还有不少,还有各种巧立名目的腐败现在一样存在。

这些都是会造成肌体溃烂的内部因素,要引起重视。

六是国运也没有眷顾大清。黄海大战中,好几次本该击中日舰,硬是没能击中,炮弹也不行,相反,倒是让日军的冒险一次次地取得了成功,不断助长他们的侵略野心。

为何在甲午战争过去将近年还来讨论这场战争呢?

因为本月10日,日本海上自卫队“三隈号”护卫舰在三菱重工的长崎造船厂下水,满载排水量吨、装备48枚导弹。

仅从配置上来看,倒也不算啥,关键是这个舰的名字就有说道了。

其原本是年开工、年服役、年6月在中途岛海战中被击沉的日本第一艘重巡洋舰。

如今又取这样一个鬼名字意味着什么,这是军国主义的幽灵复活吗?

而且日本一直把中国当成假想敌,中国的强大一直为日本所忌惮,存在着地缘政治和经济上的冲突,所以这个时候下水这样一艘舰船,不仅是配合美帝的亚太战略同时也是想挣脱狗链打破其宪法中不设立军队和禁止向海外派兵的做法。

与这个实际行动配合的,是本月1日,安倍晋三公然宣称:“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本土有事。日本本土有事,日美之间的‘美日安保条约’就会启动”。

这既是对中国赤裸裸的威胁,也是要把美国拉下水拖入战争泥潭的野望。

所以中国当前面临的最大威胁依然在东边、在亚太,一如当初的大清的海防策略。不同的是,如今的中国不是当初的大清,这一次,我们可以直接将那个存放战犯牌位的某社从地球上抹去!

战争是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市场饱和、社会内卷都是引发矛盾的因素。

在继遨游印度洋之后,做好逐浪太平洋的准备,这样写并不是鼓吹穷兵黩武。我们必须开展相关建设,增强自身的军事实力,既可以威慑对手,也可以打消部分国家的观望态度,防止他们站错队,带他们followus一起发财。

中国人爱好和平,不惹事、也不怕事。所以关键还是要做好我们自己的事,科技创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民生,让自己更强大才是主要的。

这就需要我们继续做大做强自己,迄今为止,中国是造船大国,而日本是造船强国。减少功利性科研和打击学阀、门阀依然任重道远。

中国产品往往缺乏个性,尤其是在奢侈品方面,发挥个性、摒弃内卷才是提高竞争力的途径。

在自强自信的中国人面前,只要我们不骄傲自大、不固步自封,保持开放的心态,所有的来犯者,都将成为我们进步的垫脚石!

参考资料:

戚其章《北洋舰队》

戚其章《甲午战争史》

张鸿福《李鸿章》

张鸿福《袁世凯》

黄治军《晚清最后十八年》

姜鸣《龙旗飘扬的舰队》

王仲麟《中日战争》

威廉G比斯利《明治维新》

~全文完,多谢阅读,如果喜欢,请点赞、转发,谢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283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