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成果太平洋保险农业保险服务全面推

中药能治白癜风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529/4631560.html

  

  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称“太平洋保险”)是在年5月13日成立的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基础上组建而成的保险集团公司,总部设在上海,是国内领先的综合性保险集团,并是首家A+H+G(上海、香港、伦敦)三地上市的保险公司。

  年9月,作为中国农业保险的先驱者和探索者,我国第一家专业性农业保险公司--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破冰启航,翻开了新时期探索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历史新篇。翌年,上海市政府为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建立了“上海市推进农业保险委员会”这一长效化的工作机制,在全国乃属第一。农业保险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扶持下得到了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在服务上海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引言: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业保险作为“三农”发展的重要保障和管理工具必将大有可为。如何发挥好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服务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是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生的战略产业。当前新冠肺炎疫情仍在全球蔓延,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发展面临的不确定、不稳定性风险明显增加,农业农村的稳定发展为我国应对风险挑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正是基于这一判断,在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十四五”开局之际,中央提出“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彰显了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如何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十四五”规划纲要给出了明确部署。未来五年“三农”工作思路和重点举措已然明晰,深入学习领会中央精神,准确理解并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是确保工作目标实现的关键。学懂中央精神才能读懂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工作的全局,才能更好地服务全局。

  笔者基于对中央文件精神的学习体会,主要就如何发挥好农业保险的功能作用,服务和推进新发展阶段“三农”工作,谈几点思考。

  一、扩面提标,

  保障14亿人粮食安全主动权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首要任务是确保农业最基本供给功能的发挥,保障14亿人的粮食安全。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要害是耕地和种子。年,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水稻、小麦自给率达%,但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退化加剧,且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快速推进,优质耕地资源紧缺问题愈加凸显。近几年,黑土地变“瘦”,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减弱,黑土层明显变薄等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种子方面,我国种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在一些品种、领域和环节存在明显的卡脖子问题。除水稻和小麦种源能够做到完全自给且具备一定竞争力外,玉米、大豆种子自主选育品种单产与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养殖业中,生猪、奶牛、白羽肉鸡等种源不同程度依赖国外,如果出现极端断供情况,虽然不会“一卡就死”,但将明显影响农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保护耕地与振兴种业已迫在眉睫。

  (一)农业保险服务粮食安全的前期探索

  农业保险既是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同时也是创新性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工具。相比以直接补贴为主要特征的财政兜底政策,农业保险具有可数倍放大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提高支农资金精准性、符合WTO绿箱政策等优点,通过农业保险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提供风险保障应成为财政支农的重要方式。自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启动实施以来,农业保险的支农作用不断提升,在金融服务“三农”中居领先地位。到年,我国农业保险实现保费收入.93亿元,累计为1.89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13万亿元,对稳定农业生产、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作出了积极贡献。在三大粮食作物风险保障方面,农业保险探索深入,在保障直接物化成本的基础上,发展大灾保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逐步提高农业保险保障水平。年,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的个产粮大县启动实施了三大粮食作物大灾保险试点。年,内蒙古、辽宁等6个省份24个产粮大县推动开展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在发展制种保险方面,年三大粮食制种纳入中央财政保险补贴目录,年发布三大粮食作物制种保险行业示范条款。在耕地保护方面,各地也进行了积极探索,推出了耕地地力指数保险等。

  (二)农业保险服务粮食安全的实现路径

  前期的实践探索为农业保险发挥支农保障功能夯实了基础。下一步农业保险应主动提升站位,对标国家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需求,在以下几个方向着力扩面提标:

  一是守好基本盘,继续扎实推进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扩面。突出直接物化成本保险广覆盖特征,为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生产兜住底。

  二是深耕产粮大县,总结试点经验完善大灾保险保障模式。自年启动大灾保险试点工作以来,大灾保险覆盖面已由个产粮大县扩展至个,现阶段应着手总结前期试点经验,优化形成可供复制的大灾保险保障模式。

  三是开启高保障时代,积极推动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扩面。实施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是回应种粮农民提高风险保障诉求的现实做法,是保护和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的重要举措,在总结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尽快扩大粮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收入保险实施面,以三大粮食作物为切入点,全面开启我国农业保险高保障时代。

  四是服务种业科技攻关,大力推动制种保险业务。高度重视种业的战略地位,给予资源倾斜大力发展制种保险业务。种业保险展业要找准切入点,优先   五是对接耕地修复保护需求,精准开发耕地保险产品。以黑土地保护为重点,开发优质耕地资源保护与修复险种;聚焦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发挥保险在质量管控、资金融通、风险保障方面的功能作用,服务藏粮于地战略的实施。

  二、保足保全,

  促进生猪产业长期平稳有序发展

  我国是猪肉消费大国,猪肉在居民肉类消费结构中的占比高达62.7%。由于国际猪肉贸易量有限,加之各国采取疫情防控措施,全球贸易不确定性增加,因此保障我国居民猪肉消费需求应主要靠国内供给。年以来,受非洲猪瘟疫情与周期性因素叠加影响,我国生猪产能和能繁母猪产能持续下降,猪肉市场供给紧张,一度面临严峻挑战。在一系列政策激励和市场拉动下,我国生猪基础产能持续恢复,并有望在年下半年恢复至常年水平。当前生猪产能恢复态势向好,猪肉市场供应最紧张的时期已经过去,经历本轮“超级猪周期”冲击,保护国内生猪产能的重要性愈加凸显。同时,也应深刻认识到冲击生猪产能的因素趋于多元化、复杂化,保障生猪产业长期平稳有序发展面临考验。

  (一)生猪保险服务产业发展的前期探索

  生猪保险具有防范自然灾害和疫病风险、提供生产损失补偿、稳定价格、融资增信等作用。我国于年起实施政策性生猪保险,各级财政对能繁母猪和育肥猪提供70-80%的保费补贴。近年来生猪保险呈快速发展态势,特别是年非洲猪瘟疫情发生以来,生猪保险加大供给力度,提供多元化风险保障,为推动生猪产能恢复发挥了积极作用。年,我国生猪保险实现保费收入.6亿元,承保生猪4.44亿头,提供风险保障.98亿元,为万户次养殖户支付保险赔款.56亿元。

  (二)生猪保险服务产业发展的现实路径

  保护生猪基础产能,健全生猪产业平稳有序发展长效机制是当前和今后保障国内生猪产能的工作重心。支持生猪产业平稳持续向好,生猪保险需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坚决落实愿保尽保。紧紧围绕中央支持促进生猪稳产保供工作要求,提升站位、主动作为,进一步扩大生猪保险覆盖面,竭力保足保全,最大限度发挥生猪保险的功能作用。二是提高科学预判力。冲击生猪产能的多重风险因素在国际间传导蔓延,本土性风险与输入性风险并存,生猪生产风险管控面临极大挑战,需要以全球视野,研判影响生猪产业的风险因素,制定风险应对预案,优化生猪保险精算理赔策略,提高风险管控能力。三是推动产品提标创新。在继续做好能繁母猪、育肥猪养殖成本保障的基础上,开发生猪产业多元化保险产品。同时,随着生猪产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生猪保险应主动匹配养殖主体保收入、保收益的需求,由保成本向保收入转变。

  三、以奖代补,

  扶植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做大做强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对发展壮大地方特色产业至关重要。我国生态类型多样,各地特色农产品资源丰富,产业发展具备良好基础。开发利用地方特色农产品资源,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健全联农带农机制,是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的根本之策。脱贫攻坚期间,各地依托优势特色产业带动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成效显著,涌现出一批“名特优”农业特色品牌,探索形成了诸多特色产业发展的样本模式。中央强调运用好脱贫攻坚实践的丰富经验,进一步加大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扶植力度,健全产业链条,补齐要素短板,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提供有力支撑。

  (一)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的前期探索

  地方特色农产品经济价值高、投资大,一旦发生风险,生产经营者将遭受极大损失。通过保险手段提供损失补偿是地方特色农业敢于做大的内在动因。近年来,多数省份对本地特色农产品提供农业保险补贴,且品种逐年增加。截至年底,全国已投保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种超过个,保险机构开发的各类保险产品超过个。年财政部在10个省份开展中央财政对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试点。年试点范围扩大至20个省份,试点保险标的由不超过两种增加至三种。为持续加码支持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部分省份还出台了省级财政对市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政策,推动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发展。

  (二)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服务特色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地方优势特色险种虽然发展较快,但整体规模与大宗农产品相比仍然偏小,功能作用发挥不够充分。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转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阶段,各地产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农民增收致富诉求强烈,对特色农产品保险的有效需求将进一步被激发出来。中央提出“将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以奖代补做法逐步扩大到全国”,可以预见特色农产品保险即将进入快速增长的黄金期。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加速发展需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是突出重点,服务产业发展战略。围绕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等发展布局,匹配重点培育的支柱性产品风险保障需求,开发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扶植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二是高起点切入,服务特色产业高保障需求。与大宗农产品相比,地方优势特色产品具有高附加值、经济收益预期高的特点,其生产经营主体的风险保障需求不仅仅是保成本,而更主要是保收益。因此,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产品设计应以收入保险等保障水平较高的险种切入,满足生产经营主体的高保障需求。三是拓展保障网,提供产业链全程风险保障。特色农产品险种应由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拓展,覆盖种养加、产购销、收储运以及休闲旅游、生态康养、质量安全等多个环节,提供全方位的风险保障。

  四、优化模式,

  用好“保险+期货”服务

  乡村产业振兴

  随着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和履行加入WTO的相关承诺,年起我国启动新一轮主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和粮食收储制度改革,陆续取消了大豆、棉花、油菜籽、玉米临储制度,逐步推动农产品市场定价、价补分离。伴随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深入,市场风险将成为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风险,而且由于市场风险具有系统性特征,其对生产经营者造成的影响范围更大、程度更深。作为防范农产品市场风险的有益尝试,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开展“保险+期货”试点。六年来,地方政府、期货交易所、保险机构等多主体联动,积极探索“保险+期货”支农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截至年,“保险+期货”试点区实现保费收入14.6亿元,较年增长了12.6倍,“保险+期货”试点地区由12个省(市、自治区)扩大至26个,试点品种由5个增加至14个。

  (一)“保险+期货”探索中待解决问题

  (二)“保险+期货”模式的优化路径建议

  优化“保险+期货”模式,探索“保险+期货”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路径,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突破:

  一是优化“保险+期货”业务模式,回归风险保障属性。增强市场风险应对能力为根本,合理划定保险与期货协作的边界,保险端核心是进行风险管理,期货端主要作用是价格发现。二是积极审慎推进业务探索,重点对“目标价格保险+期货”、“收入保险+期货”模式进行试点探索。对目标价格保险与收入保险业务中超出保险机构风险承受能力的市场风险,通过期货市场进行转移和分散。三是明确模式的适用条件。应重点选择价格市场化形成机制较为成熟、可场内交易的农产品进行推广,探索“保险+期货”助力产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本文作者:

  宋建国,太平洋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太安农业保险研究院院长、博士后导师;宋淑婷,上海太安农业保险研究院、综合管理部主任;刘莉,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博士后工作站在读博士后;李嘉良,上海太安农业保险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崔翔,上海太安农业保险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来源:太保集团内刊《中国商业保险》期

免责声明:市场有风险,选择需谨慎!此文仅供参考,不作买卖依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25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