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记忆东风5洲际导弹发射到南太平洋纪实
东风-5是中国第一种真正意义上的洲际导弹(ICBM),北约代号CSS-4。它能够将威力非常强大的核弹头运载到俄罗斯、欧洲或美国大陆的任何地区。东风-5的研制工作始于年,其设计射程为公里。该型导弹年5月28日自甘肃酒泉基地向南太平洋作全程试射进行了第一次全程飞行试验,并在年部署。东风-5改进型的东风-5A于年12月16日完成设计定型开始部署。
东风-5是一种两级火箭推进的导弹,采用可储存式液体燃料和计算机控制的陀螺仪惯性制导系统,射程约为公里(东风-5A为公里)。该型导弹部署在经过加固的地下发射井和洞库内。DF-5的确切部署数量尚不得而知,但绝大部分专家相信目前的数量在7到20枚之间。这些部署的导弹未加注燃料和安装核弹头,由此将使其准备时间增加30-60分钟。东风-5的民用型号为长征-2C。中国宇航部门自年以来经常使用这种运载火箭,启用时间较ICBM型早5年。根据长征-2C的年产量为5-6枚的报道判断,中国可能还贮备有未部署的东风-5。
技术参数
推进剂:两级液体燃料。
射程:公里;DF-5A为公里。
弹长:32.6米;第一级长20.5米,第二级7.5米,弹头及附件长4.6米。
弹径:3.35米。
弹重:吨。
弹头:1枚重公斤的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或1枚重公斤万吨级当量热核弹头(DF-5A)。
制导:惯性三轴静压气浮陀螺+空间计算机。
精度(CEP):~3米。
准备时间:30~60分钟。
南北极是有极的,我们去的是无极海。与这无极海紧紧联系着的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批称为“向阳红”的船舶,上万名军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四年的时间里多天,五下南太平洋,只有极少人知道。他们有很多艰苦卓绝、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被一个“国家机密”的印章,盖住了所有好奇者,这也是无极的。
与这无极海紧紧联系着的是,一段尘封的历史。一批称为“向阳红”的船舶,上万名军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在四年的时间里多天,五下南太平洋,只有极少人知道。他们有很多艰苦卓绝、惊天动地的故事,却被一个“国家机密”的印章,盖住了所有好奇者,这也是无极的。
周总理亲笔:长宁号“变脸”年、年中国的原子弹氢弹已试验成功,卫星却还没有上天。卫星上天的关键首先是运载火箭,这个可以把卫星送上天的运载火箭,就是同样可以把原子弹和氢弹运到远距离攻击目标的运载工具,这个运载工具与原子弹或氢弹组合到一起,就是我们赫然称之的洲际导弹。美国从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到发射有核弹头的导弹,花了12年时间。当时的美国国防部长麦克纳马拉推断中国至少10年才能掌握导弹核武器。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发展导弹核武器,解决运载工具已成为紧迫任务。周恩来总理及时提出,立即抓加强型原子弹、氢弹和导弹,并特别指出“两弹结合试验”为下一步重点。其结果是,从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到年10月27日“两弹”结合试验成功,中国只花了2年零11天的时间。但是面对美苏两霸,中国必须还有导弹的洲际攻击能力,年6月,经毛泽东、周恩来批准,我国将实施向太平洋发射洲际导弹的试验工程,这项工程的代号为“工程”,试验洲际导弹的名字为“东风五号”。
“”工程是在周总理直接领导下的中央专门委员会组织实施的。中央专门委员会是中央领导国防尖端事业的最高决策机构。有聂荣臻元帅、张爱萍将军等22名是前线指挥官。“工程”包括了实施海上靶场调查选址、建造远望号远洋测量船、向阳红10号远洋调查船、大江级远洋打捞救生船、福清级大型油水补给舰、远洋拖船、型驱逐舰等当时大陆最尖端的项目。参与工作的部委有35个,陆海空三军和全国几百家科研院所和单位数十万名科研人员参加。东风五号的研制试验工作,首先是从东风一号开始的。东风一号到四号是近中程导弹,中国辽阔的西北沙漠地带承担了中国原子弹、氢弹的试验靶场,也承担了近中程导弹的试验靶场。但是东风五号是洲际导弹,试验区间的距离最少也得超过公里,而中国的幅员虽然辽阔,却无论在哪个地点量起,也没有达到公里以上空间跨距的。这种军事试验靶场,一般也不可能会设在国外的某个地点。惟一可以选择的,就是当时的公海上。在世界地图上,从山西的酒泉发射中心算起往东,就到了西半球的南太平洋。中央专委决定,往南太平洋打一颗试验弹头,成功了才算拥有了战略武器。然而,确定南太平洋作为洲际导弹的靶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中国必须对那公里以外的海洋有一个透彻的了解,必须有一艘或几艘能够担当此任务的工程船舶,有一支政治和业务都过硬的技术队伍,还要有面对美国、前苏联两大海上霸权在太平洋的军事存在的勇气和智慧。但是,年的中国海军,连第一岛链都没有冲出过,别说过赤道去南太平洋寻找海上靶场了。在海军负责工程的第一副司令员刘道生,只好向中央提出要求,从交通部调船改装。年3月,中央同意这个要求后,国防科委派驻国家海洋局负责“”工程的陈炳鑫等三人,在交通部的支持下,秘密来到湛江港,考察停靠在港口。刚从国外回来的万吨级远洋运输轮长宁号。这艘由波兰巴黎公社船厂建造、年下水的运输轮,是当时中国交通部运输公司中船龄最短、性能最优越的船舶。它有吨级的载重量,每小时16海里的速度,有当时国内时最为先进的导航仪器。没过多久,一份报告递到了周总理案头。周总理亲笔批示,从交通部广州远洋公司调长宁轮到国家海洋局,由国家海洋局承担“”工程中的海上靶场调查任务。国家海洋局把这艘船改名为向阳红五号。“向阳红”是国家海洋局一批海洋调查船的名字,从向阳红01号到16号。当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船舶是非常高科技的事,对取船名也很讲究。“东方红”“万年红”都是交通部的客轮,命名在“向阳红”的前面。这些名字明显打上了那个年代的政治和文化烙印。“向阳红”这个名字与世界上同类的海洋考察船相比,显然不具有英国的“挑战者”、前苏联的“勇士”号、美国的“海洋学家”号那种身份的张力,但的确也反映了命名者对这一系列长年远离祖国,有时处于敌对军事势力之下从事艰苦海洋调查工作的船只对祖国忠诚的渴求。向阳红五号船的“向阳红”三个字,还采用了毛泽东主席的手迹。年6月,当鲜红的“向阳红五号”五个大字第一次在广州船厂被焊接到当时长宁号远洋轮的船艏时,我想这个巨大的钢铁机器肯定为之一震。就像杨利伟被宣布成为中国首个载人飞船的宇航员一样,从那一刻起,就再也无法平凡下去了。
毛主席圈定:首闯太平洋年3月,向阳红五号船远征太平洋的请示件,由国家海洋局送往海军,由海军到国防科委再到中央专委,聂荣臻元帅把这份请示报告送到了也在病中的毛泽东主席手里,毛主席用他毕生以来最后一次面对我弱敌强的弥天大勇,圈阅同意出征。关于毛主席在病中圈阅这份文件时想过什么,说过什么,已无从查考。由于有毛泽东的圈定,一切的干扰都作废了,千军万马就在这一个圈定中舞动起来。一次名垂青史的重大航行就这样开始了。虽然周总理已经逝世,但他在指挥国防科学事业中广泛运用一句话:“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仍然贯穿着向阳红五号远航任务的始终。在研究向阳红五号船首次远洋安全保障时,时任中联部部长的陈锡联提出,向阳红五号是单船远航,海区复杂,国际形势复杂,因此对安全很担忧,提出另增一条远洋船跟随护航。这个提议立即在交通部得到落实,由广州远洋公司再派一条远洋轮船无锡号,跟随向阳红五号走,为了掩人耳目,无锡号更名为向阳红十一号,全部船员经过政审和保密教育后留船随行。为了应对复杂海上情况和敌对势力的暗算,最大可能保证船队安全,在没有强大的海军护航,且又在“四人帮”严重干扰下的中国政府,为远航船队和后来的“”任务又做了两个软保障。一是由外交部提前行动,主动与南太平洋的岛国斐济建立外交关系,与向阳红船队往返航线的沿途各国进行外交预制,以利于应变;二是在向阳红船队离开广州进入公海后,由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发出消息,公布我国远洋科学调查船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一号,将赴南太平洋某特定海域进行科学考察。这两项软措施都是为了争取国际援助,后者暗含着更高深的政治智慧,这就等于在告诉美国和前苏联:我国到南太平洋从事的海洋科学考察,是公开的,船上是手无寸铁的科学家和船员,是受国际法保护的,你们不能暗算我。年3月27日,所有名出海人员全部就位,油水、生活用品和仪器设备全部补给充足。28日凌晨,船长马荣典拉响了起航的铃声。向阳红五号从长洲锚地起锚出港,到达珠江口后进入到阳江外海与向阳红十一号船集结,又经过了一天的求生演习、损管演习和防火演习后,于30日凌晨正式起航。海军副司令刘道生带两艘护卫舰奉命作象征性的护航到西沙以后返回。向阳红五号、十一号两台低速柴油机船,带着全中国人民和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的中央领导的期望,沉着地旋动着深蓝的海水,拖着两条长长的银带一直向南海东南部、向巴士海峡,向更远的太平洋延伸、延伸。
四下南太平洋,“东风五号”靶场选定从首次闯太平洋到最后选定东风五号的靶场,共用了三年的时间,向阳红五号船经过了四次远洋调查。第一次远洋调查从年3月30日起至5月20日止。这次远洋主要是探索性的,从广州起航经过巴士海峡出第一岛链,穿过赤道到达南太平洋特定海区。第二次远洋的时间是年3月8日到5月20日。这次任务是经当时的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副主席叶剑英批准的。南海分局局长张瑞禧任总指挥。总指挥的麾下是向阳红五号和向阳红十二号。第二次远洋共用了52天,在太平洋特定海区考察了20余天。这次远洋除了进行预选项靶场的海洋环境调查外,科学家们还在南太平洋南纬11°41′,西经°21′发现了一个从未有过海图记录过的浅滩,记录到的最浅水深为32米。后将这个浅滩命名为“向阳沙洲”。第三次远洋是“工程”中在太平洋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从年3月15日到6月1日,一共78天在海上,体现了中国海军军人和海洋科学工作者们巨大的工作耐力和献身精神。在这次远洋中,向阳红五号船的科学家们在东经°30′,南纬6°,水深米处,采集到了一块两个拳头大小的锰结核地质样品。这个科学发现便是我国大洋国际海底多金属结核调查事业的开端,这块中国从大洋中得到的第一块锰结核,便成了中国向联合国海底委员会申请先驱投资者资格、开启我国大洋事业最早的见证。第四次远洋起航于年8月23日,完成于10月21日,共60天在海上。总指挥是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的副局长张硕、船长倪树森、政委侯华清。这次远洋是对前三次远洋所选择的导弹靶场海洋环境资料的最后一次验证。经过四次远洋调查,科学家们选定了靶场的中心位置,获得了试验靶场的全部海洋环境资料,并在海军的远洋航行、大洋天气预报、远程加密通讯、船舰指挥协同和应对美、苏、澳、新等国的空中、海上跟踪干扰等方面获得丰富的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中高级专业人才和指挥官。
出航 年5月,一支由18艘舰船、4架直升机、0余名海、陆、空军将士和航天、海洋、通讯等科学工作者组成的远洋特混编队奉命在浙江舟山群岛集结。这18艘船进入太平洋,是要到距中国大陆约1万公里以上的南太平洋上,奉命完成我国由运载火箭“东风5号”运载的我国第一枚试验型弹道导弹全程飞行试验落区的轨道测量、数据舱回收和弹头落区的警戒护航任务。海上特混编队总指挥是当时的海军副司令刘道生。特混编队预定要到达的海区是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以东约公里的赤道附近。这个方圆万余平方海里的海域,是“向阳红5”号远洋考察船经过四次周密考察测量、获得了数以亿万计科学数据的海域,也是美国、前苏联进行航天试验、水下核试验最多的国际海域。美国年实施“阿波罗登月”计划时,载人航天器也是在这一海域回收的。中国这支特混编队开赴这一海域,无疑会引起国际 其实,早在年2月,这支编队开赴黄海进行协同演练时,“美国之音”就作了猜测性报道。4月6日,前苏联派出由“列宁格勒”号航空母舰、“波得罗巴甫洛夫斯克”号巡洋舰、“积极”号驱逐舰等组成的编队由海参崴出航,经对马海峡进入我国东海、南海活动。但是,中国要完成这次海上试验任务的决心已定,要克服一切困难,包括遭到攻击时进行自卫。4月30日傍晚,海上总指挥兼政治委员刘道生、副总指挥杨国宇(时任海军副司令)稳步踏上所在海上编队指挥船“向阳红5”号船的主甲板上,面对在海上集结的全体海上编队人员进行战斗动员,动员结束后,他向编队下达了向太平洋进军的命令。次日清晨,特混编队分两批向太平洋中部进发。 这是一次有着深远意义,对中国人的地理视野有着巨大扩展力的伟大航行。在此之前,中国的海军主力舰群从来没这么大规模的运动过,更别说过赤道进入南太平洋了;在此之前,中国的造船能力也从来没有这么集中地显示过。进入太平洋的18艘舰船,只有国家海洋局的“向阳红5”号为引进改装船,其余舰船全部为国内建造,尤其是用于轨道测量的“远望1”号“远望2”号及海洋调查船“向阳红10”号,完全是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建造的特种工程船舶。海军的6艘导弹驱逐舰,也是刚刚定型的新舰种,无论从舰船的机动性能、火力配备和通讯能力,都达到了国外同类作战舰船的要求。这次远航,是对中国的造船能力、海上航行保障能力和海上协同作战能力的一次综合展示和检验,是一个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变,进而“远望”海洋的里程碑式的伟大航行。
发射 编队乘风破浪昼夜航行。快要到达预定海域前的5月9日,新华社授权向全世界发出公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将于年5月12日至6月10日,由中国本土向太平洋南纬7度00分、东经度30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范围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海上编队于5月12日中午时分分别到达预定海域。按照计划,“远望1”号、“远望2”号、“向阳红10”号部署在弹道入口的赤道附近;海上编队的总指挥部“向阳红5”号和3艘拖船、两艘打捞船以及4架超“黄蜂”直升机部署在距导弹预定落点约20公里半径的周围海域。这时,从酒泉发射中心到公里以外的南太平洋海域,全线1万多名参试人员和数万名保障人员进入了发射前的倒计时。 时间一小时一小时地过去,已经被宣布为落点区域的海域周围出现了美国、前苏联、澳大利亚、新西兰及英联邦的反潜侦察飞机、巡洋舰、特种测量船和潜艇,他们的目的多,基本都是想探测中国在火箭技术上的情报,希望意外地“抢”到中国弹道导弹的数据舱。对于中国的海上护航编队来说,他们的任务就是,要拦截任何外国舰船和飞机进入落区,要不惜一切代价打捞到数据舱,否则发射就是“失败”,当然更不能让其他国家的舰船把数据舱抢去。这是中央军委交给海上护航编队的责任底线。 天有不测风云。进入落区后,原定于16日作为发射日期的选择在进入72小时准备时,南太平洋的天气骤然变坏,能见度很差。而按照发射要求,只有晴天才符合发射条件,而预报准确发射时机的工作就落在了作为落区气象中心的“向阳红5”号船的气象分队身上。16日不行,17、18日呢?落区气象中心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天气形势预测,发现18日将阴转晴,符合发射要求。5月15日上午,他们将这个结论报告给了海上编队指挥部,指挥部将这个结论报告给了位于北京的发射试验总指挥部,总指挥部确定北京时间18日上午10时为发射时间。全线再次进入了72小时倒计时。
回收 年5月18日,北京时间上午9时整,当地时间下午1时整,气象中心的预报员们签发完最后一份天气预报单,如释重负地登上前甲板,昂首望天。这时的太平洋上空晴空万里,水天一色,中国国防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时刻即将来临,他们心中有说不出的激动。在距他们不到10米的“向阳红5”号指挥台上,刚刚用完午餐的刘道生、杨国宇二位指挥员正商议着什么,这两位从中国苦难历史中走出来、身经百战,直接感受过西方列强的欺凌和前苏联对中国国防科学事业的卡压,又直接指挥国防科研工作的将军,看到中国自己制造的远程运载火箭运载的洲际弹道导弹就要溅落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心情异常激动。但是他们很清醒,越是临近胜利,越是要冷静沉着周密细致,要万无一失。他们最后一次检查了各个战位的准备情况,发现有几艘外国船只向落区中心移动。刘道生命令号、号驱逐舰前去拦截、劝阻。 年5月18日北京时间10时整,南太平洋当地时间14时整,所有参试船只的指挥台上,都可以听到保密机里传出的、远在酒泉发射中心的清晰的男中音:“牵动……点火……起飞……已进入轨道……发射成功!”20多分钟后,一个白色的光点带着一道白烟从蓝天白云间穿过并迅速溅落在预定海域。遥测飞机、测量雷达及时测到,导弹弹头在预定海域溅起了80多米高的水柱,打捞飞机的航空摄影装置、水下声呐系统及时发现、测到,导弹的数据舱已弹出并溅落在预定海面,打捞飞机、打捞船、潜水员一齐扑向数据舱。14分钟后,打捞指挥中心报告:数据舱回收完毕。“成功了!胜利了!”刘副司令呼喊着,“向阳红5”号船甲板上一片欢呼,测量编队、护航编队各舰船的十几只汽笛发出震耳的长鸣,消息传到酒泉,传到北京,传到了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10分钟后,新华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多种语言向全世界播发了我国洲际导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的消息。 年6月2日,远赴太平洋的18艘舰船圆满完成任务后,安全返回舟山。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派叶剑英元帅、张爱萍上将前往上海迎接,并召开了盛大的庆功大会。中国国防科技史、中国航海史上这一壮举,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3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