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沪上保险业巨头,为何被外界誉为心态
上月末,由中国太平洋保险集团(以下简称“中国太保”)医院打造医院在沪正式揭牌。这是上海首家成功获批非公医疗机构执医院,医院联手险企打通“医、药、险”的一次探索。
这样的尝试,离不开中国太保全新开启的大健康战略。
30岁的中国太保好比一头“大象”,如何保持活力是当前最大挑战,一场变革正在悄然进行。透过数据可以发现,即使遭遇疫情危机,这头“大象”依然稳健成长,年总资产1.77万亿元,增长15.9%;资产管理规模高达2.44万亿元,增长19.2%。
正因如此,有观察家把中国太保比作“心态年轻的大象”,虽然业务体量庞大,但适应能力极强,创新闯劲犹如一家创业企业。
变革中实现突破
这几年,谈及中国太保留给外界的最大印象,关键词无疑是“变革”。
在中国太保党委书记、董事长孔庆伟看来,一家企业要持续健康成长,离不开锐意改革,要不断强化敏捷性。敏捷性不是没有章法的乱变,而是因时而动、因时而变。早在年,太保已敏锐察觉到传统模式转型的必然性。提出了转型2.0,围绕人才、数字、协同、管控、布局这五大关键词实施转型。
把人才放在转型第一位,可在不影响整体大局的同时“下活一盘棋”,倒逼企业体制机制进一步改革创新。
最近,一则消息引爆保险市场,中国太保引进前友邦中国首席执行官蔡强担任太保寿险总经理兼CEO。实际上,不拘一格招募专家型人才已成为太保显著的人才观,去年至今已引进了多位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运营以及数据安全领域的一流人才。在太保还有一句话广为流传,“让吃苦的人吃香,让实干的人实惠,让有为的人有位”,通过内部选拔,一批优秀的“80后”也走上了管理岗位。
曾在阿里巴巴、微软等任职的数据应用首席专家肖铨武感慨,为了让他们有充分发挥技能的空间,集团特别调整优化组织架构,成立数智研究院。在肖铨武的计划中,下一个“小目标”就是利用数据和技术驱动进一步改善用户体验,提升企业价值。
与此同时,对一家有着数十万员工、横跨产寿险以及资管等业务的“巨头”而言,如何发挥协同效应更为迫切。
“友商”们的变化,也让太保感受到了刀刃向内的改革动力。一项数据显示,在主要保险集团“寿销车业务”渠道占比中,中国太保为9.6%,与此同时,有三家头部“友商”的比率均破20%。
“无论是与自身比较,还是与同业比较,我们绝大部分客户资源还分散在各个板块,还处于沉睡和闲置状态,没有充分流动起来,资源的利用效率还不高,缺少深度挖掘。”孔庆伟意味深长地说,现状差距意味着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巨大潜力,“不能守着宝矿无动于衷”。
比如,寿险是长期业务,对客户的掌控力比较强,但是服务客户的频次比较低。产险是短期业务,客户续保和留存是主要问题,但是接触和服务客户的频次比较高。如果在寿险渠道中引入产险业务,就可以增加营销员接触客户的机会,也能帮助产险解决客户留存的痛点问题,这就体现了产寿协同的价值。
顺着这一思路,一道道“玻璃墙”“篱笆墙”被打破。
最新据显示,年太保个人客户协同业务实现保费收入.5亿元,同比增速12.7%;集团内持有不同子公司合同的个人客户数累计达到万,年复合增长率达43.4%。
去年6月中国太保GDR正式在伦交所挂牌上市,这是转型2.0战略的重要一步
大健康后来居上
转型变革,最终的指向一定是市场。
对于险企而言,当前寿险覆盖度仍处于较低水平,提高服务覆盖度、延伸保险产品上下游服务链,是提升保险产品差异化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养老和健康医疗产业被视为与保险最契合的两大服务体系。
其实,早在多年前,太保是第一批拿到养老社区许可的险企,但限于种种原因,多年来一直没有推开。
好在这两年奋起直追,把失去的时间抢了回来。今年1月,太保家园·杭州国际颐养社区项目一期主体结构封顶,标志着太保家园西起成都、中接武汉,东到上海的沿江一体化布局蔚然成型。截至年底,中国太保已在上海、成都、大理、杭州、厦门、南京等7个城市投资落地8个养老社区项目,总储备床位数达到了1.1万张,跃居保险行业第二。
随着太保家园不断亮相市场,“专属保险产品+高端养老社区+优质专业服务”的新型业务模式日益成熟,对保险主业的促进作用逐步显现。
纵观行业和中国太保的发展,如果没有这几年大健康、大养老的落地,营销员已难有施展空间。营销员们感慨,当跟客户没话说的时候,现在的太保让他们更有信心。
大健康领域的另一张王牌“医院”也已揭开面纱。
4月26日广慈太保医院揭牌,这是上海首家成功获批非公医疗机构执医院
随着广慈太保医院的揭牌,中国太保大健康战略中的重要一环正被打通。
目前传统医疗中,患者没有综合解决方案,需要自己串联起挂号、就诊、住院等各个环节;医院存在严重的资源浪费,缺乏真正的分级诊疗体系;医生缺乏阳光激励,忙闲不均,时间不能充分有效利用,多点执业的实施路径不清晰;保险公司没有真正打通医保、商保支付,未能有效盘活巨大的保险支付端,健康管理服务供给能力有限。
中国太保副总裁马欣表示,患者导向、提升体验是这家医院要解决的问题,医院在糖尿病、高血压、肿瘤、心血管等领域的管理技术和经验,以及中国太保在商保支付整合、客户资源和机构渠道的优势,破解患者、医院、医生、保险公司等各方痛点,为客户提供一站式医疗健康解决方案。
科技加持未来
对于一家现代险企而言,要想赢得未来,离不开科技加持。科技对保险的赋能已延伸至产品设计、风控、安全、生态等全产业链条。
中国太保曾吃过“科技短板”的苦。几年前公司越发感觉,在与外部企业合作和服务客户中,IT很难快速响应业务需求,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核心领域方面缺乏核心竞争力。年4月,太保提出推进“五化”战略。“五化”之一的“科技市场化”,直指制约太保科技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着力科技长期能力建设。
其实,早在年,一项具有标志意义的内部改革就开始酝酿,即启动“管、研、用”分离。中国太保副总裁俞斌表示,原先集团科技运营中心“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和服务者”,这就容易产生角色错位,导致生产关系不畅,生产效率不高,管理能力不足,服务意识不强,制约公司科技发展的潜力和动力。
由此,引出了第二项重大改革措施——设立金科公司。在中国太保看来,保险业正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市场上科技人才争夺激烈,公司现有科技人才知识结构亟待更新,薪酬缺乏竞争力导致动力不强,优胜劣汰机制不完善导致人才活力不足。通过科技市场化改革,则可以充分运用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考核淘汰机制,释放人才活力。
机制灵活是太保金科最大特点。比如,招聘员工时,不再绝对地以高学历为硬性要求,只要信息技术能力足以胜任,就能入职上岗。绩效考核也按照新的评价体系,创造的价值越高薪酬就越高。“人才在科技市场上是稀缺资源,如果还是沿袭传统的用人机制,必然敌不过互联网大厂。”俞斌说,必须改革一整套机制,通过更加匹配市场需求,来提升科技建设的灵活度。在试运行期间,资源配置优化已初见成效,金科(筹)通过对全部存量项目的梳理,计划“关、停、并、转”35个项目,预计将大幅节约人力成本。
当前,太保金科正在集团统一规划下聚焦科技“新基建”项目,打造数据、AI等“四大中台”,支撑起中国太保的未来。譬如,AI中台将整合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知识图谱等AI能力,建设能力集成平台并对外输出服务,提升AI技术运用效率。
罗泾数据中心全面使用“云计算”技术,打造自有知识产权的“中国太保云”平台
科技释放的动能正在显现——基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4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