韭菜车主现在买车不看发动机看智能化

近些年来,各家的新车发布会越来越向IT厂商靠齐,琳琅满目的科技智能配置让汽车就像一台可真正“移动”的大手机。而荧幕前的新一届的韭菜车主也是被各种“终身免流量”、“寸中控大屏”、“某龙A处理器”...种草。

那么问题来了,这是在买车还是在买手机?以往的重中之重的发动机去哪里了?

为啥现在买车不看“发动机”?

从年卡尔·本茨成功制造出第一台二冲程发动机,到现如今各种四冲程汽车发动机,内燃机的重大进步让人类的发展进程因此改变,而汽车的出现缩短了你我之间的距离,让遥望变成相见。

而时光荏苒,在年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内燃机的发展脚步似乎正逐渐放缓甚至停止,各家车企对于内燃机的研发投入持续减少,进而全新车型都呈现出一片新瓶装旧酒的“景象”;而对于这个现象小编有两点原因猜测。

●内燃机遇技术瓶颈

除了转型“新能源”这一大趋势外,内燃机近些年研发遇到瓶颈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从年到年这多年里的前年,内燃机可谓经历了无数次的革命性升级,从最早的二冲程到现在的四冲程;从单缸到最先进的十六缸;从化油器到电控电喷;从固定相位点火到电子点火;而为了进一步改善进气,还有了丰田VVTi、本田VTEC、通用DVVT以及现代CVVT等可变气门正时技术;为了更好的空燃比,就有了大众TFSI分层喷射技术、VIS可变进气管技术等。

随着上一代汽车人不懈的努力,内燃机已告别以往的高耗油、高噪音以及高抖动的“三高”情况,进而趋于平顺和高效。

而在后面的20年里,由于各国政府日益严峻的排气法规,无疑又给内燃机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于是各家车企又不得不放弃了传统大排量引擎,转而研发小排量涡轮增压引擎,并努力提高发动机热效率。

那么问题来了,目前这种“勒紧裤腰带”式的发展和以前“放开手脚”式发展哪种更有效率?答案显而易见,车企与其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去发展这种“小打小闹”的技术,并且得不到重大突破成果,那还不如选择不发展好了,只要利用科技技术重新包装下,消费者一样会买单!

就比如一汽-大众新一代高尔夫(MK8),就是最典型的例子,所谓的“全新数字高尔夫”,无疑就是穿了一身花衣裳的高尔夫7,在高尔夫8的整场发布会上,大众从里面到外把科技配置全部介绍了一遍,但对于动力总成那只有简单的几句带过。

说到这可能会有不少网友说,大众会在中期改款直接把最新一代的1.5TEAEVO2技术引入

但你试想过为什么不引入1.5TEAEVO1么?其实早在欧版的高尔夫7.5上就已经搭载了这台1.5T发动机,但当时市场反馈并不理想,机械结构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而实际表现中低转速下NVH、震动和还不如1.4TEA,那这一回大众索性不引入了。可见连家大业大的大众都很难在发动机上做出质的提升,可想而知其他车企。

●车企宣布停止内燃机研发的时间

早在年,奔驰的开发主管马库斯·谢弗(MarkusSchaefer)曾公开表示,奔驰正在考虑停止内燃机的开发规划,并会将把开发的重点聚焦在新能源技术上。

虽然奔驰随后立即发布官方声明,表示没有真正决定退出燃油发动机研发,但谢弗的公开言论绝不是空穴来风,这背后一定已经有了风吹草动的迹象。

而除了奔驰外,沃尔沃集团也发布了“VolvoCarstogoallelectric”计划,未来新车型动力的提升将不会来自传统的内燃机,并会在年后开始将动力全面电动化(目前的沃尔沃S90就已经开始电动化改造);而大众首席战略师迈克尔·乔斯特也曾表示,大众品牌最后一代使用内燃机技术的车型将在年发布,从此之后便不再开发任何汽油或者柴油车型。

此外,世界第二大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德国大陆集团执行董事会主席艾尔马尔·德根哈特早在年就表示,-年生产的内燃机将是大陆的最后一代内燃机,未来也将全面转型电动化。

●向新能源转型

从上述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目前已经有不少老牌车企开始对于内燃机处于动摇状态,由于利益和未来都处于一个不确定性状态,再继续发展内燃机无疑就是一场“豪赌”,而消费者对于新能源的接受程度也成为了这一场博弈中至关重要的决定性条件。

在年欧洲媒体《AutoMotorSport》曾做过一个消费者对于未来汽车动力布局的调查,结果显示已有45%的消费者认为内燃机的时代已经结束,电动车才是趋势;30%的消费者则选择不接受电动车,内燃机才是主流;另外还有25%的消费者摇摆不定。

国内市场,即使在疫情影响的年,特斯拉Model3的销量依然勇攀高峰,在8月就卖出了台/9月台,而1-9月累计销量台(而随着一波官方降价,相信这个销量还会继续攀升,预计很快将超过不少老牌车企);与此同时,在9月五菱宏光MINIEV还创下单日销量超0台的神话,并且整个9月销量更是达到了辆,成为近些年来销量增长最快的车型。

而正是这样偏向新能源的市场销量数据也无疑让车企进一步放开手脚去发展新能源市场,毕竟车企作为以营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其无疑会选择未来让自己最稳妥的路线-“停止发展内燃机,转型新能源”,就算CEO想要继续折腾内燃机,那背后千万亿的股东必定会选择“放弃”他!

小结:

正因为各家车企内燃机都遭遇到或多或少的瓶颈,导致车企也不想再花费太多精力去宣传它,所以最终传递给消费者关于发动机的“亮点”也是屈指可数。

现阶段的汽车智能化值得埋单?

那么现在车企用来割韭菜的“智能化配置”真的值得消费者去买单么?

●中控大屏真的越“科幻”越好?

而说到今年最佳“科技配置”车型那必属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几乎用所谓的黑科技武装到了牙齿。其中硬件上,虽然新一代梅赛德斯-奔驰S级全车搭载了共5块屏(12.8英寸中控屏+全液晶仪表+AR抬头显示+后排双屏),并且在中控屏材质上采用了目前全球领先的OLED技术,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车载显示效果,但试问设计师在设计之初有考虑到驾驶安全体验么,特别是对于一家百年的汽车品牌来说,更安全的驾驶才是立足之本。

全新S级上所谓的触控大屏确实能带来更直观的视觉体验和现代的操作方式,但殊不知触控交互是基以视觉/触觉为基础的一体交互方式,也就是说如果你要触屏,眼镜就必须要看着屏幕,但也就是这盯着屏幕看的一会(那怕只有一秒不到),你驾驶危险系数就提高了不少。

同时再加上现有系统界面的“色彩斑斓”,对于很多功能并不能让驾驶者做到一眼找到,而是需要盯着屏幕观察一会,这无形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

而反观传统的物理按键交互,是可以通过肌肉记忆和空间记忆来实现“盲操作”,就比如我们在上学时,可偷偷在课桌抽屉里盲打手机键盘给小姐姐发短信是一个道理;而正是存在盲操作性,也让驾驶者可一直注意前方道路。

说到这可能不少网友会说,为了进一步提升驾驶安全,各家车企还发布会了相应的语音助手系统来弥补触屏所带来的不便。而我想说:“试问哪一家车企的语音助手能真正做到全智能理解对话”。

而且大家可以回忆下当时用车载语音助手的场景。

车主:你好,XX!

车机:我在,你说!

车主:帮我打开空调。

车机:好的

处理大概2-3秒之后空调打开

原本只需要一个按键就能一瞬间解决的事,现在反反复复至4-5秒才能完成,这不是和自己过意不去么?

所以说在现如今还不能做到完全智能操控的情况下,中控屏幕并不是一味的“科幻”就好,车企更多需要从交互体验来着手,让传统的物理按键回归并不是一件丢人的是,毕竟如何让驾驶者用的安全、舒心才是正确之道。

●驾驶辅助配置

而说到驾驶辅助配置,那可有更多说的了。

在近期我们开展的ICT智能横评中我们发现虽然不少车型都搭载了各式各样的驾驶辅助功能,但实际体验中参差不齐的表现,可以说让体验者惶恐之至。

就拿最近火热的预碰撞安全系统来说,在ICT共测试了奥迪e-tron、奔驰EQC、蔚来ES8以及特斯拉ModelX这几位顶级选手的固定假人障碍、隧道固定靶车、移动假人横穿、移动假人鬼探头以及移动靶车加塞表现。

但通过上述测试成绩表格可以看出几乎没有一家能完美通过的;由此我们也可大胆地讲在更复杂的实际道路中,主流的预碰撞安全系统都不能%避开风险,甚至由于消费者以为车辆有了这些辅助功能可适当放松警惕,因此还额外增加了风险。

总结:汽车智能化是革命,但革命仍需努力

汽车智能化是大势所趋,大型车企都开始放下曾经作为核心的发动机,纷纷向智能化转型。燃油车不再更新换代发动机技术,智能化水平却是快步前进。但不得不说现在汽车智能化这场革命还只是初级阶段,目前的智能汽车实际体验并不如厂商宣传的那么美好,买车还是要看发动机的。(图/文/摄:太平洋汽车网熊睿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05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