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河南简称豫却不产大象,长江流域自古
为什么大象、孔雀、麋鹿、大熊猫、鹦鹉等这些动物曾在黄河中下游流域、长江流域一带广泛分布,今日却已消失在原生存区域带了呢?为什么荔枝、竹子、银杏现在大都生长在中国南部而不是北部呢?这一系列原因都与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相关。历史时期的气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第四纪冰后期以来的全新世的这一万多年,相对于冰期,地球上气候总的来看是温暖的。但在1万年中的短时段上,气候也在不断变化,气温在不断地波动,时升时降。距今年到年左右是一个温暖期,称全新世大暖期,又称大西洋期。在近年中的最初年,即从仰韶文化到安阳殷墟时代(仰韶温暖期),气温相对下降,但总体还是比较温暖,大部分时间的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一月温度大约比现在高3——5℃。仰韶温暖期后的三千年里,我国东部地区发生过多次寒暖变化,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中叶的西周时期,气温有所下降,是近年来第一个寒冷期,这个寒冷期持续长达多年。2.大约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时代,气温回暖。3.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前2世纪中叶的战国至西汉初年,气候转冷。4.公元前2世纪中叶至2世纪末的西汉中期至东汉末年,东部地区又进入温暖期。5.公元3世纪初——6世纪中叶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又进入一个寒冷期。6.公元6世纪中叶——8世纪初的隋至盛唐时期,气温有所升高。7.公元8世纪中叶——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时期是一个寒冷期,这一时期,寒冷事件比较频繁。8.公元10世纪中叶——13世纪末的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典型的温暖期。10世纪——11世纪的前10年,东部地区出现中世纪温暖期的第一个冷谷。9.14世纪——19世纪末的元后期至清末,东部气候又趋寒冷。10.20世纪以来,气温又趋转暖。在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明显变暖。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上升了约0.6℃,北半球气温升高的趋势为年来所罕见。我国气候在历史时期的波动与全世界其他区域气候彼此是先后呼应的,虽然最冷年和最暖年可以在不同的时代。这种气候变迁是全世界性的,气候变冷时先从太平洋西岸开始,由日本、中国东部逐渐向西移到西欧,温度回升时则自西向东行。童鞋们,可不要小看历史时期的这几度的气温变化,这直接影响到了我国动植物种类的分布。我们现今知道,比如竹子、柑橘、梅树、荔枝等热带、亚热带作物在长江流域以北很少种植,其实,在历史时期这类作物在黄河流域曾广泛分布,因为那时气候比较温暖湿润,存活率高。拿唐朝的唐玄宗时代举例,他的妃子江采苹因为她所居的地方种满梅花,所以称她为梅妃。还有,像野生犀牛在历史时期的长江流域广泛生存,可是现在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了。童鞋们都知道河南省的简称为“豫”,可是你们大多都不清楚这个字的来源。这个“豫”字是一个象形字,即一个人牵着一头大象,从这可以看出,大象在历史时期的某个阶段在黄河流域是有分布的。如今,别说黄河中下游流域,就是中国南部也少见野生大象了。而且,我们一想到华北平原,脑中就浮现出一望无际、处处是沃田的印象,实际上在历史时期的早期阶段甚至更迟的时间段,你所生成建构的这种印象不一定与实际相符,因为当时森林遍布,很多地区还未开发,“一望无际”、“连田阡陌”被茂盛的参天树木遮挡、限制了。
上一篇文章: 狼鳗我很丑哦,但我很温柔堪称动物界的好 下一篇文章: 2020年上半年才两个台风为何这么少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