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在太平洋当逃兵,又被彭老总打败,麦克阿
他是美国西点军校最年轻的校长,也是美国获得勋章最多的将军,同时也是美国唯一一个参加过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 的人,他就是美国五星名将 。
现今网络上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十大名将的排名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 的身影,从网络舆论上看,世界各国的军事迷有不少是 的“粉丝”;当年 被杜鲁门宣布从朝鲜战场解职的时候,这个在朝鲜战场上被彭老总揍得满地找牙的 回到了美国就如同“英雄”一般受到了人们的追捧,在国会众议院的演讲之中,30分钟之内就有30次被掌声打断。
然而 在享受荣耀的同时不知道他是否还记得,当年的他又是有多么的狼狈:在太平洋战场先是被日本军队以少胜多击败,逼不得已之下 逃到了澳大利亚;当二战结束之后, 又爆发了,这一次美国人心目之中的“战神”又在朝鲜战场被彭老总摁在地上摩擦。
从中国人的角度来说,看 的战绩确实是不怎么恭维,可是我至今也百思不得其解,为何 战绩并不好看,却还是被美国人奉若神明:
先在太平洋战场当逃兵,又在朝鲜战场被彭老总吊打
年, 出生在了美国阿肯色州的小石城之中,他的父亲曾是一名参加过美国南北战争的军人,同时也是担任过美国三星陆军中将的人,因此父亲的军旅生涯启发了 ,成年之后 就决定投身军旅之中。
而现在很多的记载之中,对 从来都是赞扬一面的:什么西点军校成绩 的毕业生,美国最年轻的少将等等词汇,而他的告别演说“老兵永远不死”更是成为人们又迷恋他的一大原因。
可是军人却始终还是要用战绩来说话,无论他有多少的光环都不能掩盖他的战绩,第一次世界大战咱们就暂时不说了,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后来的朝鲜战场来说明情况的话,按照 的战绩恐怕在大多数中国军事迷的眼里这家伙就是“不合格”: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 被美国任命为“西太平洋盟军总司令”,此时日军为弥补美国之前制裁的影响决定扩大东南亚战场,并任命山下奉文为东南亚方面军的司令官。
从当时士兵单兵素质和火力配备上来说,当时西太平洋的盟军的确和日军成正比, 的战败也算是情有可原吧,可是作为将领他本应该和士兵同生共死,或者说起码得保障士兵的安全吧。
可是在菲律宾战役之前他居然逃了,逃跑之前他只对他的副手乔纳森.温莱特说了一句:“我一定会回来的。”之后便登上了罗斯福总统派遣的撤侨船上,然后灰溜溜地逃亡了澳大利亚,而那些留守的士兵在这之后经历了“巴丹死亡行军”。
直到战争后期,盟军在欧洲战场的形势已经逐渐好转,而太平洋战场在美国海军名将尼米兹的带领下重创了日本联合舰队,日军的海上力量已经元气大伤,在这种情况之下, 率领盟军反攻,并在这之后攻入了日本,成为了那个“摘果实”的人。
也正是因为给予了日本最重的一击,在这之后被联军奉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同时也由于他保住了天皇,因此日本国内也有部分人对他感恩戴德,而 也成为了日本的“太上皇”,这个时候的 也到了其军事生涯的巅峰。
然而, 没想到的是,他的“神话”在这之后又被一个人打破了,而打破这一切的人甚至被 戏称为“像个农民”,而这个人就是我们熟知的彭老总。
在朝鲜战场上,美国拥有三位一体的打击能力,而当时的 呢?只能依靠的是小米加步枪,就算到了战争后期拥有苏联的援华武器,可是其比例也是不成正比的,而就是在这样劣势的情况之下, 居然破天荒的把美军打回了“ ”。
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的国内外都有一种普遍的认识,要是 有美军一半的优势,那么 完全有信心把美军彻底赶出朝鲜半岛结束这场战争。
在太平洋战场上被山下奉文打的逃到了澳大利亚,后来在朝鲜战场上彭老总又一次教 做人,这样一个败绩累累的将军为何还会有这么多狂热的“崇拜者”, 究竟有多大能耐?
究竟有多大能耐?
当然,虽然的军事迷看不起 认为他的战绩实在是配不上他的名将称号,但是毛主席有句话讲得好:“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虽然 是新中国的手下败将,可是不得不承认他还是有很强的能力的,否则不可能混到那个位置上。
而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 的布局至今对于东亚乃至世界格局都有影响:
战术上“蛙跳战术”和“仁川登陆”堪称杰作虽然在太平洋战场初期, 被山下奉文打的是丢盔弃甲以至于逃到了澳大利亚,可是当二战后期战场局势逐渐明朗之后,可以看到 无愧于美国名将,在战术上 确实有其独到的一面。
在太平洋战场进入战略反攻之后,此时太平洋诸岛上的日军开始收缩阵地并进入防御阶段,日军已经明显进入颓势,可是当时日军在东南亚依然占据着大量的岛屿,如果对日军盘踞的这些岛屿进行逐一收复的话,那么无疑会增加战争时间,同时也无疑会增加美军的伤亡,而士兵一旦伤亡过大美国国内的反战情绪就会上升。
而就在这种情况之下, 发明了其独有的“蛙跳战术”,即所谓的不逐一攻占岛屿,而是攻占一个岛屿之后放弃这个岛屿直接攻击下下个岛屿。
面对 的“蛙跳战术”,当时驻守东南亚诸岛上的日军也是无可奈何,因为面对这种战术,他们只有两种情况:要么主动出击然后进入美军的包围圈,要么坐困岛上饿死。
当然,细心的观众也会发现,其实这个“蛙跳战术”也是有缺陷的,从中国兵法上来说绕过下一个岛屿就意味着将自己的背后暴露在敌人手中,如果日军趁此机会两面夹击,那么 就危险了。
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 在战术上确实有其老辣的一面:当时日军在战略上处于防御阶段,更主要的是在太平洋战争末期日本已经失去了制海权和制空权,也正是因为这种情况, 才敢大胆的采用“蛙跳战术”。
当时“蛙跳战术”在太平洋战场是屡试不爽,除了硫磺岛战役由于美国情报失误而导致所部伤亡较大之外,在别的地方都是异常顺利的,所以从战术思维上来说, 这种战术确实有可取之处。
而除了“蛙跳战术”之外, 的仁川登陆又是其战术上的一个亮点。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后期积累了丰富的两栖作战经验,然而当时两栖作战大部分都是以登陆海滩为主,可是仁川港却是一个港口,而 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经验。
而且仁川港还有一个很大的劣势:那就是潮汐落差大,仁川港平均落差为6.9米, 时甚至可以达到10米,而美军的登陆艇吃水量 也只有8.8米左右,也就是一旦登陆仁川港美军的军舰就会被海水吞没。
除此以外,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仁川港一个月只有一次满潮时间,且只有早晚3小时,如果美军登陆仁川不能在3小时之内尽快的卸下武器辎重,那么登陆仁川港的美军就会陷入汪洋大海之中,而距离下一次登陆时间又间隔了13个小时,这段时间足以让朝鲜人民军构筑防线。
其次仁川港还有另一大阻碍就是地形:仁川港是南北铁路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朝鲜北部到洛东江的重要补给线,其重要性就好比第五次战役的铁原,一旦这个地方失守那么朝鲜人民军的后路就会被 包抄。
可是要进入仁川港必须要先经过月尾岛,这也是进入仁川港的唯一一条通道,可是美军如果不能有效压制月尾岛上的守军,那么其一旦一艘舰艇被击沉,那么整个美军就会被堵在仁川港之外。
然而 还是将这一切从不可能化为了可能,在仁川登陆前大规模的迷惑朝鲜人民军,让他们误以为美军不会登陆,也正是这种轻敌的思想让朝鲜局势迅速恶化,为了挽救危局不得不求援新中国。
所以从战术角度来说, 的确有其出众的一部分,他的“蛙跳战术”和“仁川登陆”的确是其军事生涯上的亮点。
战略上让日本成为了插进东亚的一颗钉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对于日本的审判是不尽如人意的,当时日本有28个甲级战犯,可是在“东京审判”之后只处决了7个,余下的那些人除了病死的,在监狱呆了几年之后也就被放出来了。
而作为二战日本 罪魁祸首的昭和天皇在战后不但没有受到审判,其还是享受和之前一样的待遇,当然代价就是从此日本成为了美国的“傀儡”,而这一些都是 的杰作,他之所以这样做其目的就是布局远东。
虽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盟军的胜利而结束,可是战争结束之后,苏联和美国因为没有了共同的敌人关系迅速恶化,当时美国为了牵制苏联需要在远东建设一个军事基地,而除了日本当时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够达成这种条件,战败国的身份让他们失去了军事上的自主权,但是对美国来说这正好给予了他们机会。
在军事上可能具有比较大的争议,可是其在政治上却很敏感,他已经清楚地看到了天皇对稳定日本的间接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日本在未来遏制苏联势力扩张的桥头堡的作用。
因此在战后, 并未追究昭和天皇的罪过同时又保持了天皇的权威,这为战后的日本迅速稳定以及经济繁荣还是有一定帮助的。
然而自此之后,日本则成为了美军在东亚的一颗钉子,就算前苏联已经解体,而日本的作用并未消失,至于深层次原因就不多说了,如今的东亚格局是当年 在战后决定的。
从大部分中国人的角度来说, 的战绩具有太大的水分。不可否认的是, 还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他的“蛙跳战术”间接缩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他的仁川登陆更是逼得 不得不在异国他乡作战;且如今的远东布局也都是当年 的“遗产”。
外加上其父和其多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在军中享有一定的威望,李奇微、巴顿都是他的学生,也因此 在美国人心目之中的分量还是挺重的,以中国人的角度来说, 根本没有打“逆风局”的能力,因此对其争议较大,可是在美国人眼里, 无疑是美国人的“英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18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