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马困局,基因的枷锁
6月第一天,伴随着上海复工复产,“憋”了很久的威马汽车向港交所递交了IPO申请书。作为新能源汽车的“老”大哥,从创立伊始到首款车量产交付,威马走的每一步都非常扎实,备受市场认可。
然而,开局的“一把好牌”并没有为后来的发展“铺平道路”,近几年的发展与“造车新势力们”渐行渐远了。早在年,威马汽车的年销量以辆位居行业第二,但之后,销量逐渐“落伍”,我们整理了太平洋汽车网最近一年的销售数据发现,威马汽车的销量一直在“底部”震荡徘徊。
(数据来源:太平洋汽车网)
在如此“难看”的成绩下,威马在招股书中使劲给自己“贴金”。“年主流市场电动SUV销量第一名”、“-年推出纯电动汽车数目最多的制造商”、“拥有行业内先进技术”等等,似乎在通过新的统计方式和标准证明“我能行”,颇有“剑走偏锋”、市场竞争饱和的意思。
(数据来源:招股书)
然而,再华丽的词藻、再别致的标准,在资本市场都显得憔悴无力,只有“真金白银”最能体现企业的价值。“脱下”华丽的“外衣”,真实的威马汽车可谓“满身伤痕”。
(1)威马的困局
得益于新能源汽车在过去三年的“大爆发”,威马汽车的营收数据和增长还算不错。根据招股书显示,-年,威马汽车总收入分别为17.62亿元、26.72亿元和47.43亿元。有趣的是,在总收入中,汽车销售收入的占比在过去三年分别为97.7%、93.5%和90.6%,作为一家造车企业,汽车销售的占比居然在下滑,除了汽车销售,还有什么营收呢?答案居然是:销售碳积分。
(数据来源:招股书)
虽然说销售碳积分为新能源车企增收是件好事,但是汽车销售占比的下滑可不是一件多么“光彩”的事。
再看盈利方面,高速增长的营收并没有让公司见到盈利的“曙光”。从净利润来看,-年,威马汽车年内亏损分别达到41.45亿元、50.84亿元和82.06亿元,累计三年年内亏损高达.35亿元。反观“蔚小理”和前段时间递交招股书的零跑汽车来看,蔚来在过去三年的亏损累计亿,小鹏汽车累计亏损亿,理想汽车累计亏损44亿,零跑汽车累计亏损48亿。
再看毛利率,两年前,威马汽车创始人沈晖曾许诺:威马要做全球第一家实现正向毛利率的新造车企业。然而“打脸”总是来的特别快。国内的“蔚小理”在去年已经实现了毛利率转正,表现好的是理想,年毛利率超过20%,达到21.3%,国外的特斯拉也已经达到了30.6%的毛利率。而当初信誓旦旦的威马,在过去三年的毛利率为:-58.3%、-43.5%和-41.1%,正向毛利率还得继续努力。
新能源汽车是一个依赖规模效应的行业,也就是只有卖的车越多了,才越有可能实现盈利。而且,不管是“蔚小理”还是零跑汽车,其亏损也在随着销量和营收的增加而减少,而威马汽车却反常的越亏越多,并没有出现“见底”的迹象,让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简单算了一笔账,年,威马汽车的总销量为辆,净亏损额82.06亿元,截至去年年底,威马每卖一辆车,就会亏约18.57万元。虽然“蔚小理”目前单车盈利也处在亏损中,但相比于威马亏得更少一些,分别为4.39万元、4.95万元和0.36万元。
既然亏损这么大,那威马的现金流还好吗?根据招股书显示,-年三年年末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分别为4.36亿元、18.44亿元和41.56亿元。单从数据来看,现金流是增长的,而且还是比较乐观的。
然而仔细分析现金流的来源,大部分钱还是借来的。根据天眼查数据,年9月至今,总共完成了4轮融资,有趣的是,在递交港股IPO申请书前夕,刚刚完成新一轮融资。
(数据来源:天眼查)
除了资本融资,威马也在持续的找银行借钱。近三年中,威马向银行分别借款为24.2亿元、64.1亿元及亿元,今年4月刚又借了10亿元。为了借这些钱,威马在招股书也表示,其在湖北黄冈和浙江温州工厂里的部分物业,已经在借款时被抵押和担保。
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这几轮的融资和持续的向银行贷款,威马可能已经“倒”在了上市的路上。问题来了:威马汽车究竟还能不能赶上?差距越来越大的根源在哪里?
(2)穿“新衣”走“老路”
其实,差距拉大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研发,二是营销。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油车的区别,其实并不是简单的能源不同,最大的不同和看点其实是智能化,而智能化的发展主要靠研发。
威马的研发对于研发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在年-年三年间,威马汽车在研发上的投入分别为8.93亿元、9.92亿以及9.81亿元,研发投入的方向主要是设计、开发新车型和升级旧车型,研发人员的薪酬,研发软件和设备,测试新车型和新平台及其他研发开支。
虽然研发投入的项目包含了不少,资金量看似也很大,但是拿到竞争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依然是少得可怜。就拿“蔚小理”三家来说,年三家公司的研发投入分别为45.92亿元、41.14亿元和32.90亿元,一年的投入比威马的三年还要多,是威马的3倍多。
所以,从这个层面看,威马的技术研发实力或许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表现出优势。既然研发投入的资金量少,那威马的投入去哪了?答案是营销。
威马汽车在营销上的投入非常大,过去三年,威马在研发、营销和行政上的总费用分别为26.34亿元、36.63亿元和46.7亿元,这三费在去年的开支已经与营收几乎持平了,这也就是为何威马汽车的亏损在不断的增加。
这么高的营销费用被用在哪了呢?答案是门店扩张。根据招股书的披露,威马汽车的门店数量从年的92家,已经增长到年的家,即便是有新冠疫情的反复“袭扰”,依然没有阻挡威马快速布局的脚步。相比之下,注重用户运营的蔚来汽车年的门店数量只有家,小鹏汽车有家,而理想更少,年只有家。
(数据来源:招股书)
从门店的数量来看,不难发现,威马汽车在营销上走的是传统汽车的营销路线,也就是依靠线下销售渠道,实现更多的销量,而“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则更多的是依靠“线上+线下”的模式,虽然它们的线下门店远没有威马汽车多,但是它们线上的营销力度丝毫不差,在消费者心智中的地位依然很强。
而且,既然威马在线下的门店数量远多于“蔚小理”等新车企,按照正常逻辑推断,威马的销量也应该超过其他车企,但是实际的数据却并不理想。
一方面技术研发投入少,没有明显的优势,另一方面过多的门店并没有提升销量,反而影响了公司的盈利,两方面的原因叠加,导致威马汽车与其他几家新能源车企的距离越来越大,威马又走在了传统车企的“老路”上。
为何曾经被市场最看好的新车企会变成这样呢?破局的关键究竟在哪呢?可能是在管理团队的“基因”里。
(3)“基因”的枷锁
威马汽车成立于年,与小鹏、理想、蔚来同一年成立。不同的是,创始人沈晖出身于传统车企,在汽车圈拥有丰富的经验和人脉关系,这也使得威马汽车的开局十分顺利。正是因为丰富的车企管理经验,所以沈晖深谙“供应链为王”的行业核心竞争力,因此,威马汽车在创建之初便选择了自建工厂造车,不同于“蔚小理”的代工生产汽车。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传统车企的经验确实让威马汽车的开局非常顺利,但也正在成为威马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对于已经成熟的油车领域来说,供应链确实足够关键、足够重要,但是对于刚刚起步的新能源汽车来说,供应链却不一定要放在第一位。
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的区别,不仅仅是能源的不同,关键是智能化。特斯拉、“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理解是“移动的手机”,而沈晖更看重的只是造车本身,这就是车企“基因”里的不同。
如果把新能源汽车理解为“移动的手机”,那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技术,也就是智能化的水平,而如果更看重造车这件事本身,那它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供应链。
所以,为什么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算法越来越好,因为它卖出的每一部车,都在为整个自动驾驶系统的升级贡献数据,这是一个不断正向增强的过程;而反观威马汽车,就算把握住了供应链,也将错失技术发展的“黄金期”,即便有百度的技术加持,可能也“回天无力”。
我们整理了国内已上市且交付车型智能驾驶水平对比,目前,小鹏和广汽暂时领先,而威马汽车根据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