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这么多新品牌吗三问智己汽车太平

自从一大批新势力车企诞生后,汽车圈变得越来越热闹。

传统车企也在智电汽车时代的风口下,造出一批全新的汽车品牌,北汽有ARCFOX,东风有岚图,广汽有埃安……

扎根在魔都的上汽也不例外,最近联合浦东新区、阿里巴巴集团推出了百亿级巨无霸项目——“智己”,首轮融资就达到亿人民币。

在这个汽车品牌众生的洪流中,智己该如何找到存在感?再者,上汽前不久还推出了独立的R汽车,这是多生孩子好打架的2.0模式?到底真的需要这么多品牌吗?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去了一趟上海。

一问:智己什么时候量产?

这是智己汽车自11月26日官宣成立后的首场媒体分享会,现场连一台展车或者汽车相关的东西也没有,反而是时尚的设计艺术品成为主角,以致于让我不禁产生一种走错“片场”的错觉。

实际上,这些设计都是出自智己汽车品牌合伙人HeatherwickStudio、艺术合伙人teamLab之手。前者将参与智己汽车的外观、内饰以及充电桩的设计,后者将参与人机交互、数字座舱的设计。

这样的国际性跨界合作,倒是让人对智己的量产车多了几分好奇,到底长什么样子,官方还在卖关子。

在活动上,智己汽车还公布了一些更为关键的产品信息,分别是目前智能汽车最为核心的两大部分:电池充电、智能驾驶。

智电技术:

●联手宁德时代,推出全球首用“掺硅补锂电”芯电池技术,能量密度达到Wh/kg,较行业平均水平提升30-40%,续航里程将达到0km,20万公里0衰减,可实现“永不自燃”。

●将搭载11kW大功率无线充电,配合自动自主泊车功能可实现“无感补能”,NEDC工况下充电1小时能补能70-80km的续航里程;同时也会提供快、慢充电桩的选择。

自动驾驶:

●随着国家对于高精度地图的进一步放开,到年在一线城市部分道路可实现全场景连续“零接管”自动驾驶体验。

●在政策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年实现上海部分核心商超实现高频场景的“自动代客泊车”功能。年可拓展至更多一线及新一线城市。

●可实现视觉、毫米波雷达和激光雷达等感知系统的灵活配置,首款量产车即可实现激光雷达系统的软硬件架构冗余。

●将采用全新中央计算机融合电子电气架构,可实现OTA推送更新。通过设置的多个底层控制器,能根据驾驶场景对底盘悬架做出及时调整,比如当自驾到莫干山盘山公路前,系统可提前切换到山路模式行驶。

看到这,大概可以脑补出智己汽车量产后的产品力水平,“续航0km”、“无线充电”、“激光雷达”这些技术即使放在全球来讲,都是比较前瞻的。

但什么时候能将这些技术量产,智已汽车官方并没有透露具体的时间节点,可以理解为技术储备,等到量产条件和国家政策法规允许下,即可推向市场。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智己汽车A、B两款产品将会在年1月13日在上海中心全球发布,其中首款量产车为轿车;

在4月的上海车展,智己汽车将带来3款新车,其中A车将会启动预售,年底可实现交付;

从正式落地到交付,仅仅一个年时间,颇有“一鸣惊人,不鸣则已”的气势。我想智己汽车是有备而来,蓄势而为,来应对这个市场的急剧变化。

二问:智己汽车有什么杀手锏?

在目前这个时间节点下,广汽埃安已经有三款量产车上市,销量在攀升;而北汽ARCFOX、东风岚图也在今年内陆续推出了首款量产车,稍晚一步的智己究竟又有什么实现超车的竞争力?

除了上面提高那些超前的技术储备外,最大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完全脱离传统国企模式。

正如前面提到智己汽车是由上汽集团、阿里巴巴集团、浦东新区三大“巨头”成立。有消息指出,上汽股权占比为54%,浦东投资占18%,阿里占18%,其他占10%(比如员工)。

要知道,这分别是中国最不差钱的车企、科技公司、地区,所以这到底是什么梦幻神仙组合?

第一大股东,上汽集团,中国最大规模车企,市值亿人民币,全年销量万辆,坐拥15个整车品牌。总的来说,上汽在体量、供应链、品控以及电池、软件、高精度地图都有深厚的积淀或布局。

比如,上汽目前内部设有前瞻技术研究部、人工智能实验室、软件子公司零束、氢燃料技术公司捷氢、出行服务品牌享道等;电池业务则有与上汽合资成立的上汽时代、时代上汽;与英飞凌合资设立IGBT核心部件公司;

同时也有与阿里巴巴合资的斑马网络,旗下AliOS系统在荣威、名爵、大通的装机量为90多万辆(年7月至年9月)。

在上汽资源整合下诞生的“智己汽车”在他们内部人来看是“串起珍珠的链子”,代表着是新四化技术、商业和产业的融合和衍生。这也是为什么智已从落地到交付仅需一年时间的原因。

第二位股东,阿里巴巴市值5.4万亿人民币,涉足电商、物流、社交、出行等领域的商业帝国,以一己之力撑起了杭州的房价之余,还助推了长三角的互联网科技产业的飞速发展。

而在汽车领域,阿里巴巴也表现得异常活跃,除了上面提到的斑马网络外,还有高德地图(高精地图)、高精度定位(千寻位置)、达摩院(人工智能研究部门)、无人物流车(小蛮驴)、半导体(平头哥)……

在未来,智己汽车将重点联手阿里达摩院,就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大数据等方面展开合作探索。

这正好契合了智己汽车的用户导向定位,未来用户由习惯、喜好产生的数据将是决定其研发、生产、营销等环节的决定因素,而通过AI实现数据的挖掘、标注、深度学习正正是阿里的强项。

浦东新区是智己的第三位股东,有人说这里是“中国硅谷”。有数据统计过,浦东新区创造了上海三分之一的经济总量、40%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50%的金融业增加值和60%的外贸进出口总额。

而智己所在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更是聚合了阿里巴巴的上海研发中心和平头哥半导体、IBM人工智能创新中心、英飞凌大中华区总部、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等全球一流科技公司,形成科技创新的集群效应。

能与这些尖端科技公司为邻,智己汽车自然也获得了高层次的才人储备和资源。目前,智己汽车项目成员超人,其中一半来自上汽集团内部,计划年底扩招至人。

另外还有浦东新区在政策、金融财政方面的支持,未来允许智己汽车采用市场化资本运作模式,引入更多外部资本,是国有车企在股权结构、资本运作层面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虽然尚未有任何一台看得见、摸得着的概念车,难免有人会说PPT造车,但有上汽集团的整车制造经验、阿里巴巴集团的人工智能、浦东新区宽松的经济金融政策,想“翻车”也挺难,跟某些圈地骗钱的跨界新造车企更不能混为一谈。

三问:中国真的需要这么多汽车品牌吗?

最后,我们回到开头那个灵魂拷问上:在汽车品牌越来越多的今天,想要刷存在感,从零做大是不是真的越来越难?

暂且不说目前仅仅站在起点的岚图、埃安们表现如何,光从特斯拉、蔚来、小鹏、理想这几家新势力的销量来看,月交付量合计也只是几万的规模。那些月销量轻轻松松十几万、几十万辆的传统车企才是赚大钱的巨擘。

以这一两年汽车市场趋于饱和的车市来估算,全国年销总量大约在2万辆左右,所有的汽车品牌都在这个市场规模下殊死搏斗,这的确很难。在供过于求的市场环境下,必定会有品牌被挤出。

不过在2万辆中,有万辆属于新能源汽车,随着国家政策引导和各大城市限行措施加剧,新能源汽车正迎来爆发式增长。根据乘联会数据显示,今年1-11月新能源汽车累计零售销量为90.3万辆,同比增长2.7%,其中11月更是大幅猛涨.6%。

另外,在国务院办公厅在11月初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后,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智能汽车等关键技术被写入国家的战略中,间接肯定了智能电动汽车新业态的可行性。

所以,在市场容量有限的前提下,中国其实不需要这么多品牌,只是需要一些迎合智能、互联、电动化趋势的新品牌,来取缔一些技术新旧、不善经营的品牌。当然,也不排除会诞生出车企+科技+地方政府合资的“新型科技化车企”诞生,除了智己之外,长安也被传将与华为、宁德时代组建合资车企。

一位行业内人士曾对媒体分析:“在大变革时期,一艘航空母舰想要转型,就必须派出几个先遣部队去试错,无论是R还是智己,目的都是这个,谁跑出来了谁就赢了,那整个集团就可以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如果旧的不肯放手,还想抓住新的,要整体实现转型,不仅速度慢,而且一旦方向错了,要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20多年来在PC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下,“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的阿里巴巴成就了一批千万电商人的暴富梦。现在智能汽车时代来临,它和上汽的这盘生意会难做吗?明年一起见证答案吧。(文:太平洋汽车网曾惠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3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