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交通有多智能可能都不需要红绿灯了
有没有想过未来的交通出行会有多智能?
如果你的答案是自动驾驶,释放双手双脚诸如此类的……我想说你的想象力还能再丰富一些。
如今,在5G通讯、V2X、高精度定位导航、传感器等新技术融合下,车辆、道路会越来越智能,算法一直规划和驱动着自动驾驶车在最合理的路线行走,以时空错位方式各行其道,避免汽车之间的相撞。
换句话说,按照这样的发展趋势,甚至以后红绿灯都可能消失,这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
智能交通离我们越来越近
现在,你或许还无法想象在中国繁忙的十字路口如果没有红绿灯的情况下,交通会乱成什么样子。但实际上,在我们看不到的背后,中国已经有政府机构,以及无数的科技公司、车企、运营商在打造着“聪明的车,智慧的路”。
这样的车、路会构成一个智慧交通系统,从靠交通信号灯、斑马线等物理标识,更多地转变由数字化网联标识、云计算来管制和指导交通。
当道路上的每台车能达到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软硬件能力时,感知、决策、执行都能由人工智能控制,红绿灯等物理标识的存在价值也就越来越小了。
但在L3级自动驾驶都举步维艰、基础设施有限的当下,取消信号灯、斑马线等物理标识还只是空中楼阁。不过在全国交通系统最为智能的杭州,已经能实现智能交通疏导、事故处理主动派单救援等。
在城区,杭州联合阿里云等企业成立“城市大脑“”:
杭州阿里云城市大脑由阿里云联合13家企业创立,第一步就是将数据和算法来改善交通问题,比如利用数据来优化红绿灯配时方案,并在毫秒间做出决策;同时还能实现主动报警、主动派单处置等。
而在杭州萧山区连接绍兴、宁波两地的交通方案中,则建成了中国首条“超级高速”,也是国内首次开辟自动驾驶专用道设计的高速——杭绍甬智慧高速。
该智慧高速融合了车路协同、云控平台、5G通信网络等新兴技术,能实现车道级主动管控、自动派单救援、恶劣环境智能诱导预警、交通服务信息定制推送等。
那么,智慧交通将来在此基础上还会有那些突破?什么时候才会在中国大面积启动应用?会对我们老百姓的生活产生什么影响?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来自政企研等多方代表对此给出了自己的解读。
未来的智能城市离不开车路协同
上面提到汽车将会变得越来越聪明,其实无非就是智能网联化。从功能来看,就是操控上的自动驾驶结合体验上的智能座舱。其中,自动驾驶则是构成未来智能交通的重要一环。
从目前最新的量产技术来看,大多数车企都停留在L2-L3自动驾驶水平。特斯拉、蔚来、小鹏则是其中的佼佼者,近期先后发布了自己的高速领航功能。
它们都可以实现跟随导航自动由匝道驶入高速、高速自动超车、自动变换高速、驶离高速等,在遇到突发情况需要驾驶员接管时,系统会提前数秒发出预警。
虽然这些功能看起来真香,但在厂商的规定路段以外行驶、视觉感知系统失灵、算法失准的时候,瞬间就会沦为摆设和鸡肋。
所以,要靠单车智能实现L4级、L5级自动驾驶,在目前软硬条件遇到瓶颈的情况下,还远远不够。据美国交通部基于万辆交通事故分析,单车智能只能解决60%左右的问题,还有一部分需要通过车路协同,智能社会当中的万物互联,来解决80%左右的问题;同时,通过“单车智能+车路协同”有效的提升到96%。
于是,中国提出了车路协同的发展路径,即车与车(V2V)、车与路(V2I)、车与人(V2P)、车与云(V2N)等信息交互和共享。
这就需要车越来越聪明:
汽车除了雷达、摄像头、定位系统、计算单元、域控制器等零部件外,还需要搭载智能的OBU(车载单元)来传输、接收、处理信息。
这还需要路越来越智能:
在一条普通的道路(含红绿灯,信号机,交通标识……),装备上一套智能路侧设备(RSU、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MEC、5GCPE以及智慧锥桶……),还有通讯网络(低时延、高带宽、大连接的5G网络)、车联网V2X平台。
图片来源:高新兴
当让“聪明的车”开上“智能的路”时,车把自身的行驶轨迹、位置、速度等信息“告诉”路;而路端通过多维感知和协同计算,再把相关的碰撞信息、预警信息等内容“告诉”车;
如果接收信息的是人类驾驶员,车载智能设备会以语音或画面的形式呈现路端给过来的信息,作为驾驶员的“决策依据”;如果接受路端信息的是自动驾驶车辆,则会由计算单元做接下来的预测、规划和决策。
这里可以举个“栗子”,来阐述车路协同的简单逻辑:
智能路侧:A车,你前方米有行人突然横穿马路,前方车辆遮挡住了你的视野,请注意减速避让!
A车OUB:收到,已减速。
智能路侧:B车,你前方50米的路面有坑洼,请减速慢行!
B车OUB:收到,已减速。
可以设想,在车路协同下,车辆便能通过其他车辆、智能路侧来提前预知前方道路的情况,达到规避路面突破事故、鬼探头等风险,增强通行效率。
另外,除了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智能车端、智能路侧外,还要融入通信技术、云控技术。而从中国目前的产业布局来看,这些领域都涌现出众多的玩家,其中尤以腾讯、百度、阿里巴巴、华为这些互联网科技跨界而来,令车路协同迎来一片繁荣。
但这样的新技术要进入车端,同时颠覆传统的人工操作、交通治理规则,必定要迈过一些坎。
一是政治层面,法律制度与政策标准的制定、伦理道德问题制约、公安交通管理和执法转变。目前,相关且明确的法律基本处于空白状态,自动驾驶测试仅在少数路段开放,路边的智能路侧还需要经过市政、交通等政府部门的层层核准。
即使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大力支持车路协同、智能交通建设的城市,也只是停留在局部区域的试点示范阶段,离大规模应用还有一段距离。
根据全球未来出行大会发布的《重塑出行:共享出行与自动驾驶的融合进化》报告中表明,我国的道路设施智能化水平较低,仅5%的道路实现了初步数字化、智能化,亟需进行升级和改造,才能实现与相关主体的信息交互。
另据华为浙江省智慧城市专家在会上表示,中国在年智能网联车渗透率达到51.6%左右,但是道路的智能网联建设只有6%-7%。
二是经济层面,政府、企业需要高成本投入,但回报周期长。杭绍甬智慧高速公路总投资就高达亿元,总长度为公里,即每公里造价约4.06亿元,约为普通高速公路造价的2.5倍。
而企业方面,以华为作为例子,今年其智能汽车事业BU就要投入5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亿元),并且明确表明短期内不考虑赚钱的问题。
那什么时候能赚钱?怎样赚钱?这是所有参与者正在考虑的问题,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名誉理事长陈清泰曾经表示,年将成为车路协同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年车路协同才能真正成型,这期间是车路之间不断磨合、进步的过程。
可以肯定的是,当车路协同的智慧道路大面积铺开后,即达到规模效应时,才能产生新的商业生态:
第三方技术供应商获得收取技术服务费或载人商业化运营,以及公路运营单位收取更高的通行费和道路求援费、通讯运营商通收取流量费……
但这样美好的愿景从目前而来仅仅是一张蓝图,需要逐一迈过上面那些“坎”,最起码还有10年的时间,才能照进实现。
各大城市争做中国的“凤凰城”
围绕智能交通、自动驾驶,不仅仅是企业之间形成竞争,各大城市无形中也在酝酿着一场争夺战。
在这两年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已经从16家实现翻倍增长,截止年4月,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已被工信部已授权11家、交通部授权3家、工信部与交通部联合授权3家;住建部授权3家,年还将新推进3家。
在商业化方面,自年起,自动驾驶Robotaxi陆续开始在北京、上海、广州、长沙、重庆等城市落地对外开放,北京有百度Apollo,上海有AutoX、滴滴,广州有文远知行。
如今汽车、交通智能化时代,每座城市都想成为中国的“凤凰城”。北京-沧州-雄安打造的京冀区域,上海-浙江-江苏形成的长三角区域,广东深圳为首的粤港澳大湾区域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示范区、智慧公路建设,自动驾驶路测牌照发放的集中度最高。
而在一些政府工作报告中更是打满鸡血,“千亿投资”、“超级交通工程”、“全国领先”……等字眼频频出现。
显然这与经济发展、政策开放程度以及科技企业聚集有关。正如上面提到的杭州以及其所属的浙江省,对智能网联汽车、智慧交通抱有极为开放的态度,同时又以吉利、阿里巴巴等明星企业为依托,在全国已做出表率作用。
在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举办地德清县,就即将在今年年底实现5G、LTE-V网络全覆盖以及自动驾驶路测开放全域道路,同时还能提供高精度自动驾驶地图的数据,比一些省市的动作更超前。
今年内,国家层面先后发布了《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年)》都重点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和智慧城市相关设施建设”、“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车路协同”、“新基建”等关键词。
可以预见,在上层建筑的指引下,城市智能化不仅仅是出现北上广深以及杭州等大城市,而是在更远的将来走向全国。智能化也不仅仅只是出现在车端,还有城市每一个角落的路灯和路边单元;每一座城市都有一个智慧的大脑以数据、算法指挥着交通系统的运作。(文:太平洋汽车网曾惠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2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