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中出土一杯酒,杯中的酒怎么喝都喝不完

自古以来,爱酒之人数不胜数,而喝酒也是一件非常讲究的事,一坛好酒配上一个好酒具更让人心旷神怡,在现代的一些考古挖掘中,经常会出土一些酒具,这些酒具款式多样,外表精美,不仅可以用来盛放美酒,也可以用来储存粮食。

然而在古籍中曾记载过这样一种奇特的酒杯,它不管怎么喝都喝不完,就连远近闻名的“诗仙”李白都对它极为的喜爱。在《襄阳歌》一诗中,李白就曾这样形容过这个酒杯:“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倾须三百杯。”按照李白的说法,一个鹦鹉杯能倒出三百杯酒,就算不是真的喝不完,那也足以令人惊讶了。

而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也曾说道:“鹦鹉杯深君莫诉”,再次证明了这个酒杯的魔力之处。而在后来,考古学家在挖掘古墓时出土了一个酒杯,令人惊讶的是,这个酒杯和诗句中的所描绘的一样,怎么喝都喝不完,结果经过X光一照竟发现了原因。

01鹦鹉杯出土

鹦鹉杯一直只存在于古籍中,考古学家为了研究这事费尽心思,或许真的是上天听到了考古学家们的祈祷,年,国家考古队在南京市鼓楼区象山上发现了一座古墓,让一直听说却从来没见过的鹦鹉杯跨越历史长河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南京作为“十朝都会”,古代无数达官贵族都曾生活在这里,而这个古墓的主人也是一位大有来历的人物。在仔细专研下,考古学家通过墓志铭推断出了墓主的身份,那就是东晋都亭肃侯王彬之子王兴之。

说起王兴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他是谁,但他的侄子和侄孙却是如今响当当的人物,那就是大名鼎鼎的书圣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

就是这样一位名士墓葬的发现让考古学家们喜出望外,在经过一番测量之后,他们便开始了不舍昼夜的挖掘。最终在经过五年的辛苦劳作后,出土了大量的随葬品,这些随葬品对现代研究“魏晋”的家族文化与丧葬风俗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

而这次的出土物件中有一个外表看上去和普通海螺没什么区别的小玩意儿,引起了考古学家们的注意。在经过查阅资料对这件物品进行了仔细检验后,考古学家们发现这原来就是之前费尽千辛万苦想要找寻的鹦鹉杯。

02鹦鹉杯神奇之处

经过分析,这件鹦鹉杯长13.3CM,宽9.9CM,高10.2CM。外形像一个大海螺,有一圈圈的纹路,螺壳口被仔细地进行了镶釦镀金铜边,并且还用镀金铜边做了一个托,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美观,同时也是为了给螺壳口增加了一层保护,不会轻轻磕碰一下,就把杯口给磕坏。

而这件器具从制作工艺的范畴来划分,属于古代釦器一种。釦器现在可能了解的人很少,但是在一千年多前那可是路人皆知,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金部》中就有提到:“釦,金饰器口。”

古代的金,其实代表的是金属,包括金、银、铜等,统称为金。因此,凡是用金属加固和装饰器物口沿的,都可以成为叫釦器。

不过单从此杯的外观来看,这个杯子并没有任何的神奇的地方。那么它为什么会具有千饮不尽的奇怪特性呢?考古学家准备先测验一番,他们先往杯子里倒入了不少酒,结果发现看上去小小的杯子容量却不小。后来他们把酒倒出来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鹦鹉杯就像拥有魔术一样,里面的酒接连不断,怎么也倒不完。

考古学家们百思不得其解,想要观察鹦鹉杯的内部,可惜单是用肉眼根本看不到里面,又不能将其切开观察,毕竟这这是文物。而后经过大家共同商议,考古学家们决定将这只海螺送去做X光扫描。在X光的照射下,一切谜题终于迎刃而解。

通过研究发现,这个鹦鹉杯其实和活性炭是差不多的。活性炭里面有大量肉眼看不见的微孔,可以进行吸附,而鹦鹉杯的内部也有很多天然的小孔,内部各个地方都通过小孔相连,就像海绵一样可以吸收很多水,在人们倒酒的时候,就会不断渗入小孔中,一次只能倒出很少的酒。

量小就决定了次数多,在这种"细水长流"的倒酒方式下,会让人产生一种错觉,感觉杯中的酒永远都倒不完。

03失传原因

而我国古代的酒文化也是博大精深,这其中包括对酒具的讲究。虽然对于底层的老百姓来讲,生活方式都会偏向于豪迈一点,大块吃肉、大碗喝酒。

但对于古代的文人雅客来讲,他们不太喜欢大碗喝酒,像鹦鹉杯这样慢慢又有趣的饮酒方式反而对他们而言更有格调,所以得到了他们的广泛喜爱。

可是,如此受文人雅客们追捧的鹦鹉杯,为什么会失传呢?人们发现,这可能和“鹦鹉螺”的生活环境有关。鹦鹉杯,是用鹦鹉螺做的酒杯。

而这鹦鹉螺生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菲律宾海域,它是一种极为珍贵的贝类软体动物,距离现在已经有上亿年的生存历史,它还有一个称号叫“活化石”,在我国的南海地区也有栖息。

它的外壳有一层类似于珍珠的釉质,看起来分外精美,通常生活在-米深的海底处。而由于古代在没有潜水设备的情况下,要深入到如此深的海底,寻找鹦鹉螺,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而且鹦鹉螺比较脆弱,很容易摔破,这要求携带也得十分小心。

而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和自然环境的改变,鹦鹉螺也非常少见了。所以慢慢的,它也因此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其实在古代,还有很多失传已久的古代奇物,比如张衡的浑天仪和地动仪,诸葛亮的元戎弩,公输子的木鹊等等。即使是以现代的科技水平,也很难复制出这样的奇物,实在是让人不得不佩服古人们的智慧,你觉得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586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