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汽车电商,我有一个价值10亿的点子
文|曹臻
图|网络
前些天,某经销商负责线上推广的网友,通过一则长微博狠狠地把汽车之家吐槽了一番。
事情的起因是,这家店接到了区域停电通知,于是致电汽车之家客服想反映情况,否则按照规则,若12秒内没有接听来自汽车之家的转接电话,会被视作违规并扣分,直接影响经销商在后台的排名。
但汽车之家客服始终没有给出处理建议,也不和经销商主动沟通协商,让经销商一肚子火。所以这位网友“新账旧账一起算”,顺便也把每年不断增加的集采费用,和针对今年“金九银十”推出的元购买积分的活动给数落了一遍。
说真的,其实经销商们对汽车之家的怨气由来已久。只不过相对于汽车之家的体量,个体经销商发出来的声音实在有限,至今我们也没见到几个媒体报道,那么后面基本就会不了了之了。
明明是合作关系,却更像是一种无奈的依附
汽车之家经过12年的“打怪升级”,如今已经毫无争议地成为中国汽车垂直网站中绝对的头牌。不仅每天拥有海量流量,其用户粘性、用户活跃度更是远高于同类网站。
同时,得益于汽车之家始终坚持的数据库技术支持,无论是厂商还是经销商,都能通过这个媒体平台获取大量的用户线索。而自其经销商后台开放至今,经销商的“使用粘性”也是远高于其他网站。
有经销商就表示,如今每年定投的经销商后台就两个,汽车之家和易车;一些预算比较有限的甚至只投汽车之家。只有在还有额外预算的情况下,才会考虑太平洋汽车和爱卡。而在实际的效果上,后两者是根本无法和前两者相提并论的。
所以从主观上,经销商很愿意和汽车之家这样的优质平台合作。
问题在于,汽车之家针对经销商的会员政策,每年都在变化,其中尤让经销商不满的,就是不断上涨的年度费用。比如上述经销商今年支付给汽车之家的费用已高达,元,较去年增加20%;但价格年年涨,服务却并没有升级,后台也还是那个老系统,让经销商深深感到花了钱却享受不到应有的服务。
我就此和几个经销商朋友聊了聊。他们对于之家的后台也是颇有微词,不过念在之家确有较多的用户线索,没有触及根本利益,也就罢了。
不过也有经销商表示,这个年费的价格低了。对于经销商而言,咬咬牙一年掏出来十几万不是做不到。结果就是大多数经销商都身在其中,瓜分着汽车之家这一个盘子里的客户线索,意味着最终分到每个经销商碗里的量极其有限。
在我看来,或许对于财大气粗的高端品牌经销商,多掏点钱没什么;但是广大的中低端经销商,尤其是非集团化的经销商,资金实力并没有那么充裕,真要让他们多掏钱,估计死的心都有。
而且归根到底,我觉得也不是钱的事情。
我以为,目前汽车之家在资源端几乎可谓占据着垄断地位。经销商又实在无法通过其他网络渠道获取有效的用户线索,因此对汽车之家的态度更像是一种无奈的依附。
汽车之家也正是基于自己是强势平台,才会毫无顾忌地每年增加费用,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不主动解决——反正,你们离不开我。
电商啥都能卖,
为什么就拿不下汽车这块“肥肉”呢?
这看起来是件很诧异的事。因为中国的网购早已深入人心,中国消费者也早就养成了网购的习惯,怎么着都该百花齐放了。但在经过十多年的互联网培育后,汽车消费的“电商化”之路可谓没有丝毫进展。
其实任何一个做电商的都知道汽车是一块“肥肉”,动脑筋想办法把汽车搬上电商平台,从10年前就开始流行的网上团购、网上车展,到最近两年由汽车之家、天猫、京东等发起的各种购车节。
可除了活动节点有短暂的爆发,平时几乎没有声息。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人们对于电商购物的基本理解就是“比线下便宜”。活动期间,电商会推出大力度的现金优惠或礼包;但平时并没有这些额外让利,消费者很少会为了千把块钱的折扣专门在网上下单买车。在经销商处谈妥的综合优惠,不比电商平台少。
最关键的是,汽车电商销售,统统都是线上下单,交易和提车依然需要在4S店完成,因为目前还是只有线下实体店能提供汽车交易、售后三包服务。任何一个电商平台能够做的,本质上只是通过一些优惠的噱头吸引客户,最终为4S店引流。
说得直白一点,仅仅为了电商的一个千元礼包,我凭什么还要上网溜达一圈?经销商销售压力大,让他们多送你一个千元大礼包不是什么难事。
再者,汽车不同于绝大多数网购商品,它是一件“强体验型”商品。你可以花几十万在京东上买一块百达翡丽手表,看着没瑕疵、去专柜验个货,没什么问题也就戴着了。
可是买汽车,消费者仅凭一些网上的图片和数据,是根本无法体会到产品的做工质感、驾驶感受、乘坐舒适性等多方面性能的。你就必须依赖于线下4S店的各种试驾体验,得去店里眼见为实。真到了付款收车环节,还得再次仔细验车才能放心开出门。
有人会问,为什么不能是电商绕过4S店,直接找厂商谈合作,岂不是可以省下不少费用?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
比如某一款15万元的车,电商直接找厂商拿下0台作为销量保证,那么厂商首先就需要向电商收取0台车的车款,1.5亿——毕竟经销商在向厂商拿车的时候都是全款先行垫付的,电商没理由享受特殊待遇。
付款后,电商需要根据实际线上的订单地址,对0台车进行物流派送,如果客户验车时又发现问题需要退车或者换车,又是一轮折腾。而这整个过程,且不论电商是否有能力很好的处理,它所付出的成本,未必会比4S店更低。
一旦使用过程中再出现问题,包括涉及汽车三包内容的,电商更是没有维修的能力,到头来还是需要依靠4S店的技术。这时候万一4S两手一摊,说这事情是电商负责的,有事找电商去。那消费者该怎么办?
电商的模式有问题,那么怎么做都是错的
汽车电商这条路不是不能走,只是现在的模式不正确,所以怎么走都是错的。
中国式的汽车电商,不应是淘宝、京东、汽车之家、易车这样的平台主导的。它们做客户信息收集,在一些时间段做促销为经销商们提供额外的销售线索,这是它们擅长的事情。
我认为,汽车电商的主导权还应该是在主机厂。而且主导的目的不止是做个电商平台,4S店模式走到今天,都该有一次适应时代发展的变化了。
此前在参观某品牌工厂时曾获悉,未来该品牌的车辆都会从一开始就在车身打上一个识别码(按照现在的流行技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