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美军打日军异常艰难,为何苏军打日军
年12月7日清晨日本对美国海军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的偷袭引发了太平洋战争。日军在太平洋战争的早期阶段占尽上风:横扫香港、马来亚、新加坡、缅甸、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时任美军远东总司令的 被迫从东南亚撤离。此后直到年6月4日的中途岛战役后美军才将太平洋战场的制海权从日军手中夺了过来,不即使如此美军也只是具有足以压制日军的相对优势。
然而美军并不具有完全碾压日军的绝对优势,所以此后的莱特湾战役、硫磺岛战役、冲绳战役中美军依然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比起美军如此艰难曲折的取胜过程而言:二战期间苏军与日军的几次交锋几乎都呈现一边倒的形势。二战期间苏军和日军曾先后三次交锋:年7月29日—8月11日的张鼓峰战役、年5月11日—9月16日的诺门罕战役以及年8月8日苏联红军对日本关东军发动的“八月风暴”军事行动。
张鼓峰战役后苏军控制了位于如今中、俄、朝三国交界处的沙草峰、张鼓峰这两个高地。诺门罕战役则直接影响到日军关于北进或南进的战略选择:北进计划是以陆军向苏联的西伯利亚地区发动攻势;南进计划则是以海军为主夺取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战略资源。后来日本选择了南下东南亚、太平洋的南进方案。北进计划主要依靠陆军完成,南进计划主要依靠海军完成,所以美国和苏联打的实际上并不是同一支日军。
美军在太平洋战场上主要面对的是日本海军,而苏军前后三次的主要交锋对象是日本陆军。当然美军也打过日本陆军,但日本陆军并非美军的主要对手;苏军也曾打过日本海军,然而日本海军同样并非苏军的主要对手。日本在明治维新时期模仿西方国家的军制建立了近代化的陆海军:陆军主要出自长州藩,而海军主要出自萨摩藩。日本近代化的陆海军自诞生之日起就因为藩阀之间的矛盾一直处于明争暗斗的状态。
日本陆海军内斗最激烈之时陆军派兵包围了海军省,海军方面则针锋相对将军舰炮口对准陆军省。日本陆海军之间的内斗造成了一系列奇葩现象:海军自己建起兵工厂生产坦克和火炮,陆军则研发了自己的潜艇和航母。二战期间日本不仅有海军陆战队,更是有了独步天下的“陆军海战队”。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后日本陆海军之间的这种矛盾就表现得更为明显了。
陆军埋怨海军在岛上建机场拖累陆军,海军骂陆军无能到连几个机场都守不住。陆军说夺回机场需要海军负责运送给养装备,海军说在陆军拿下机场之前海军的船只靠岸就得被飞机轰沉。后来看出来门道的美军就故意专打海军或专打陆军,反正另外一方大概率会躲在一边看热闹。日本方面则搞起了战场责任区:某个岛如果由海军负责守卫,那么陆军就绝对不会去管,反之海军对陆军负责守卫的岛屿也一样不上心。
美军在登岛作战时尽管也会遭遇一部分日本陆军的抵抗,然而在整个太平洋战场的宏观整体层面上主要是与日本海军作战。事实上日本海军的实力在当时放眼全球都是相当强大的。珍珠港事件发生之前日本海军已拥有包括十艘航母在内的上百艘先进舰艇,总吨位高达万吨,这已相当于美国海军70%以上的实力,同时凭借地利上的优势得以掌握西太平洋地区的制海权。
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五国缔结的《五国海军条约》规定:五国主力舰总吨位限额为美、英各52.5万吨;日本31.5万吨;法、意各17.5万吨。日本实际上已成为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一战后日本取代德国统治了西太平洋马里亚纳群岛中北部三岛。美国和英国的海军需要维护全球利益,所以日本在西太平洋这一具体的局部地区实际上反而占有一定的相对优势。
当时日本控制下的罗塔岛与美国控制下的关岛距离不足60公里。日本在控制马里亚纳北部三岛后仍试图进一步向南太平洋地区扩张,关岛因此被日本人锁定为第一个要拿下的目标。珍珠港事件前夕日本已在马里亚纳北部三岛部署了三四万兵力,仅在塞班岛上就部署有三个军用机场。相比之下美国在关岛的总人口只有两万且大部分是普通民众,驻守在关岛的美军只有多人。
美国对日宣战后纳粹德国和意大利作为日本的轴心国盟友也对美宣战,所以美军实际面临欧洲和太平洋两大战场。由于美国执行先欧后亚的策略,因此在太平洋战争的早期阶段美军实际上是以战斗力较弱的二线部队和日军对抗,而美军的精锐主力几乎全集中在欧洲战场。尽管日本的整体综合国力不及美国,然而在菲律宾、关岛等西太平洋地区实际上占有相对集中的兵力和资源优势。
这也就不难解释美军在太平洋战争早期阶段为什么会在东南亚战场被日军横扫了。日军偷袭珍珠港的行动使美国海军在此后的六个月中无法发挥应有的战斗力,日军得以从容不迫地横扫东南亚、太平洋西南部。日本得以利用东南亚的石油、橡胶等资源与美国抗衡。然而美国的战争潜力在进入战争状态后就迅速释放出来了。美国的领土面积是日本的二十多倍,人口也比日本多出一倍有余。
就在珍珠港事件后的年日本的煤炭年产量是万吨,而美国则达到了万吨,日本铁年产量万吨,美国5万吨,日本年钢产量万吨,美国万吨。当年日本飞机年产量架,美国架。到年美国的军火产量已是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两国的武器产量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从年到年不足五年的时间内美国生产了近艘舰艇。
这其中包括高达艘的航母、十艘战列舰、近艘护卫舰和艘驱逐舰。相比之下日本只生产了17艘航母、两艘战列舰、61艘驱逐舰和九艘巡洋舰。空军方面美国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生产了30多万架飞机,仅重型轰炸机就超过3万多架;而日本只生产了6万多架飞机。年6月4日-7日的中途岛海战后战局开始向利于美国的方向倾斜。在拼资源消耗的长期战争下日本海军的实力最终被美国耗尽。
如果说日本海军在太平洋战争早期阶段曾占有一定优势,那么日本陆军在面对苏军时其实从一开始就不具备优势。二战前的日本是仅次于美、英的世界第三海军强国,然而日本陆军的实力也就只能在亚洲战场显摆,如果要把日本陆军放到同一时期的欧洲战场就完全不是一个量级了。二战时的日本陆军实际上还停留在半机械化水平。由于当时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较差,所以日本的半机械化部队还能在中国战场发挥一定作用。
然而当日本陆军这种半机械化部队面对由苏军坦克组成的钢铁洪流时就只剩下被虐的份了。在年的诺门罕战役中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的苏军集中了第36摩步师、第82步兵师、机械化步兵第5旅、装甲第7,8,9旅、坦克第6,7旅,空降第旅、外蒙骑兵第6,8师以及空军一部,此后还不断有苏联部队、武器、给养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运来。苏联在运力上的优势完全压倒了主要通过畜力进行后勤补给的日军。
这时日本陆军仍大规模保留着骑兵建制,同时日军的战术思维也停留在以步骑兵作战为主而炮兵、坦克为辅的状态。在这种战术思维指导下日军让坦克用于正面攻坚作战,而让行动迟缓的步兵进行侧翼迂回。这样做的结果就是装甲薄弱的日军坦克在苏军阵地的重火力打击被压制,而用于侧翼迂回的步兵部队也无法及时有效的快速穿插至苏军后方。到了年的“八月风暴”行动中双方的差距就更大了。
在苏军发起“八月风暴”行动的两天前美军已在日本广岛投下了原子弹。这时的日本实际上早已是强弩之末。日本为准备所谓的“本土决战”已将关东军绝大多数重炮和超过三分之一的战略物资已经转运回国,临时拼凑起来的新师团连步枪等轻武器都深感不足。同时关东军所辖的作战飞机几乎全部撤至半岛或国内机场,所以当关东军面对苏军的现代化、机械化作战时完全丧失了制空权,遂行大兵团作战的条件根本不具备。
关东军被抽调的不只是先进的武器装备,同时大量兵力也被抽调回国保卫本土,所以关东军在“八月风暴”中面对苏军时也面临着兵力对比悬殊的问题。关东军实力最强时大约拥有31个师团85万余人且多数为精锐师团,然而从年下半年开始日军大本营就陆续从关东军抽调部队分赴太平洋战场各岛。年关东军又抽调了部分兵力参与中国关内战场的豫湘桂战役。
年1月又调出13个师团和机甲军全部回本土。年4月冲绳战役结束后关东军又被调走7个师团。当苏军发起“八月风暴”行动时关东军早就由皇军之花变成了皇军之渣。苏军在“八月风暴”行动中动用了5多辆坦克、2万多门火炮、多架飞机、多万兵力。相比之下日本关东军动员了70万人,另外动员了20万左右的伪满军队。当然这些伪满军队也能看清形势,所以他们压根不可能真正卖力作战。
这20万伪满军队基本属于打酱油的角色,战斗实际上是在万苏联红军和70万日本关东军之间展开的。苏军不仅有着超过日本一倍的兵力数量优势,而且苏军士兵的战斗素养更是日军士兵没法比的。关东军在抽调走大批精锐部队后把若干国内新编师团派过来充数,所以“八月风暴”行动中苏军所面对的日本关东军早已不是昔日的精锐部队,而是一群老弱病残和新兵蛋子组成的。
相比之下参与这次军事行动的苏军士兵都是从欧洲战场调过来的百战之兵。这些从惨烈的卫国战争中活下来的士兵所具备的丰富实战经验是日军士兵比不了的。这些百战余生的苏军士兵挟战胜纳粹德国之余威而来,日军士兵却在为越来越不容乐观的局势忧心忡忡。双方还没开打就在士气上表现出巨大的落差。可以说苏军在兵力、武器、士气等各方面均占据着绝对优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4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