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消协点名疫情险理赔遭遇高门槛,三大
记者
吕文琦
编辑1
2月15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公布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分析,疫情险因三大“套路”导致理赔难被点名。
消费者协会表示,疫情发生后,国内不少保险公司推出“新冠”隔离和感染相关保险,并在网络平台上售卖,成为网络保险领域的“网红”产品。但有不少消费者反映随着感染人数的激增,在理赔时遭遇各种“高门槛”。
具体来看,一是宣传容易赔付难。一些保险公司为吸引消费者投保,宣称核酸阳性即可赔付,消费者实际感染后又设置苛刻条件,如要求提供CT检测报告和医生确诊通知书等才能理赔。二是为拒赔玩“文字游戏”。部分保险公司以消费者确诊的是“新冠病毒感染”而非“新冠肺炎”为由不予赔付。三是逃避赔付责任。有些保险公司通过下架相关保险产品、保险理赔员失联、客服电话不通等方式故意逃避赔付责任。
另据中国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今年1月发布的《关于年第三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年前三季度,在涉及财产保险公司投诉中,涉及新冠疫情隔离相关保险等财产险其他保险纠纷件,占比27.32%,仅次于车险纠纷。
财产保险公司涉及新冠疫情隔离相关保险等财产险其他保险纠纷投诉量居前10位的为:众安在线财险件,占众安在线财险投诉总量的71.35%;众惠相互保险件,占比75.04%;人保财险85件,占比3.43%;泰康在线财险50件,占比22.03%;华泰财险41件,占比35.65%;平安财险39件,占比4.80%;太平洋财险39件,占比5.70%;大地财险38件,占比10.73%;太平财险37件,占比15.68%;国泰财险36件,占比30.77%;阳光财险36件,占比11.36%。
新冠疫情险在年经历了两度火热销售又下架,在疫情平稳时,保险公司以低廉的价格推出新冠疫情险,“一杯奶茶的价格可以换来数千元的隔离/确诊津贴”,“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极高的性价比瞬间引发了新冠疫情险的热销,保险公司和销售渠道完成了业绩指标,投保人获得了保障,本是皆大欢喜。
然而当疫情形势快速变化时,保险公司原先的模型被快速颠覆。被隔离和感染新冠病毒的患者数量急剧增加,新冠疫情险在一片质疑声中淡出市场,还留下了“这也不赔,那也不赔”的负面舆情。(详见报道:《新冠疫情险这一年:两度火热又接连下架,理赔争议下路向何方?》)中国消费者协会认为,保险公司应当严格落实《保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做到诚信经营,自觉规范自身营销行为。不得故意隐瞒合同重要情况和保险产品的关键信息,故意误导消费者。对于保险责任、赔付标准、免赔情形等与消费者有重大利害关系的格式条款内容,要向消费者做显著提示和明确说明,不得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受益人。消费者在购买相关保险产品时,要认真阅读合同条款,不轻信保险销售人员的口头承诺,避免因误导而购买与实际需要不相符的保险产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6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