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产险陶蕾用绿色路径提升普惠质量服
转载于:21财经app
文:孙诗卉
编辑:李致鸿
3月23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举办的“从数字化农业保险到绿色乡村振兴——绿色农业保险专题研讨会”上,太平洋产险总经理助理、董事会秘书、ESG办公室主任陶蕾就普惠金融与绿色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发展问题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具体有三个方面:
1
绿色保险应该以“乘”的模式融入普惠保险,提升普惠保险的可得性。
1、在“三农”领域绿色保险气候风险的细化量化研究有助于提升普惠保险的可得性。绿色保险侧重于对气候变化风险的细化量化的研究,如果将这些成果与气候引致的农业损失形成更精准匹配,从而使得更多人能够更便利地获得普惠保障,就可以提升整个普惠保险的可得性。在此方面,太平洋产险从年开始探索农业气象指数保险产品。在年开始与IFC合作,整个试点步伐进一步推进,先后在广东、苏州、甘肃都进行了相应的试点。在年,太平洋产险首创县域领域巨灾指数保险“安惠保”,推动了农村巨灾保障的深入。
2、在绿色转型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农业产业升级上,普惠保险如果能够附加绿色保障将有助于促进绿色产业升级。太平洋产险曾经尝试对绿色农业单独保障,但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如果是在普通的普惠型农业保险基础上增加对于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的附加保障,可以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绿色转型,这个过程中需要普惠政策和绿色政策的有效融通和支撑,配套保险公司产品创新的设计。
2
绿色保险应该以“加”的模式纳入到普惠保险中,提升普惠保险的受益性。随着整个社会绿色转型的步伐,产业形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同样如此,新增了很多新产业形态,如果将新产业形态以“加”的模式纳入到普惠保险中,受益程度将更高,这里主要有两个方面。
1、将生态碳汇内的绿色保险纳入普惠保险中,增加普惠保险的受益程度。一方面,农村是巩固提升碳汇能力的重要区域,通过在绿色生态建设方面的跨区域政策安排和整个碳交易市场机制的配套,以保险机制协助农村碳汇能力的价值实现,将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普惠保障程度。太平洋产险在年7月在海南落地的林木碳汇保险。年11月,开发了全国首单的毛竹碳汇富余价值恢复补偿保险。年1月开发了草原碳汇遥感指数保险,在包头落地。
通过保险保障促进耕地质量提升,进而提升农民受益程度和保障粮食安全。太平洋产险年6月在上海推出过耕地指数保险,在年4月,在辽宁推出行业首单高标准农田IDI标准。年7月,召开了黑土地保护相关研讨会。这一系列的产品和行动,都有助于促进耕地质量的提升,如果能够和普惠保险结合起来,也有助于提升农民的收入。
2、绿色保险以“加”的模式纳入普惠保险,主要是在两个内容上。一方面,将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化纳入普惠保障范围,之前农村的污染防治都是采用减法思路,这里应该采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技术孵化和产业化,纳入到农业普惠保障范畴,用“加”的形式能够更加有利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为农村产业升级提供了新的方向。另一方面,将农村绿色产业转型纳入到普惠保险,主要是指将农村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能够纳入到普惠保障中,引入更多的资金提升农村产业升级的步伐。
3
基于绿色保险要同普惠保险有效融合,必须有赖于三个基础:政策支持配套、保险和其他金融的结合、保险自身的数字化程度。有了这三个基础配套,用绿色路径提升普惠质量和用普惠方式普及绿色共识的内容就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和整个农村地区的绿色转型。
THEEND
转载声明: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h/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