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集团周平智慧出行需要交互的应用场景
持续的城市化进程正在改变着我们的出行方式,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也带来了温室化和环境污染、城市拥堵和出行效率,以及出行隐私和安全等方面问题。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些问题是构建未来智能出行所急需要解决的问题。在全球未来出行大会(GFM)上,大陆集团中国前沿工程技术研究负责人周平向我们介绍了大陆集团如何做智慧出行的?
人们出行已经不仅仅是简单从A点到B点的独立应用,而是需要服务交互的应用场景,更需要打通不同的系统来实现。在这样的需求下,聪明的车、智慧的路+智能网联,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云服务或许是未来出行比较完整的愿景。这就要通过新技术,以及由这些新技术驱动的创新的行业解决方案来驱动着我们不断去挖掘高效、低碳和安全的出行方式。这些新技术包括电气化技术、共享技术、网联技术以及无人驾驶技术等等。
大陆集团通过研究车端和路端技术路线,试图打通车端和路端的技术共性,有一些基于V2X的通信技术,既在车上有应用,比如OBU车载通信单元,其实在路侧有RSU路侧通信单元,这里的技术是相通的,又比如研发基于车辆的高性能计算单元和路侧边缘计算单元,使其能够运行相同的神经网络算法。而有些是通过技术互补来做,最典型的例子是通过部署在车辆和路侧的感知系统,能够对车辆周边环境进行全域感知。
除了打通车辆和路端技术链之外,大陆在感知、决策、执行各技术领域持续投入,同时围绕“四化”,即: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和电动化,专注于市场所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
从车端和出行领域看一下大陆具体的实践。在车端,大陆集团已经构建非常丰富的装车领域的产品线,尤其在自动驾驶、智能网联等核心领域提供非常具体的产品和服务,像智能网联的通信模块、毫米波雷达产品,这些产品在行业中非常具有竞争力,出货量占据行业前列。在出行领域,除了刚才谈到的这些装车产品,我们也将产品部署到路侧,同时结合后台大数据以及AI的应用,使道路更智能。基于这样一些部署,在高速场景,城市交通优化、安全路口、无缝驾乘、充电以及运输等业务场景打造解决方案,不断聚焦、安全、效率、经济和环保诸多领域。
下面分几个场景介绍一下具体所做的工作:
在高速场景,在高速岔道口、直行道、隧道、拐弯口部署了摄像头和雷达传感器以及边缘计算单元,实现对目标的识别和数据融合,通过V2X技术与车辆进行交互,或者接入MEC跟边缘计算和云后台进行结合做大数据的处理,进行应用进一步处理,实现超过80项的应用案例。这些项目中实现两类主要功能:1.监控和运营类,如交通事件的智能监测,交通信息的发布,包括施工安全监测、安全和效率类功能,如前向碰撞预警、盲区预测、变向辅助等等。
在城市场景,通过在主干道拥堵路段及路口布置传感和边缘计算单元,加上大数据和AI的人工智能的算法,有效实现了对交通流量的优化,我们目标是在高峰时段以排堵为主要目标,防止车辆溢出,而在平峰时段以降低红灯等待时间为目标。另外还可实现对一些特种车辆的优先通行,比如公交、救护车辆和救急车辆的通行。
在城市除了交通流量优化的应用案例之外,还有安全路口的场景,利用多传感器的融合技术,在复杂路口实现了对目标实时监测和分类,从而建立起城市道路和路口综合的环境模型。有了这些模型数据之后,很多场景可以得到进一步深化。例如,有一个应用案例,在公交车沿线和路口,包括站点布置路侧系统,可以显著提高公交车运行效率和安全,而且在公交车这个特殊区域,因为人车交汇非常密集,做到了停靠更安全。
在无缝驾乘整体解决方案方面,越来越多的案例也在表明通过车路协同技术,把路端信息加入到车端,能够更快、更好去促进无缝驾乘方案的落地。大陆集团整合了高速公路自主巡航、整合城市无人驾驶车、停车场自动泊车、停车场自动代客充电等场景,形成了完整的无缝驾乘整体方案,满足了我们对未来出行的美好想像。最近我们在一场无缝驾乘体验活动中实时展示刚才所说的案例,也收到诸多行业客户和伙伴的高度评价。
高速公路自主巡航,车主到了城郊结合部有P+R转乘时,可以把车停在停车场,实现自动泊车。同时如果是电动车的话,自动充电小车能够寻找车辆,同时出行人员能够进入一个无人驾驶小巴,完成最后一公里接驳。整套方案融合了高速公路或主干道的自主巡航+城市驾乘无人小巴+在停车场的一些重点应用,形成完整的无人驾驶场景组合。
商用车或运输领域也是出行的重要场景,在中国道路上已经超过万台商用车行驶。在这个领域,同我们合作伙伴携手,通过V2V实现编队行驶,显著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安全,同样也大大促进节能和减排。
科技创新助力于我们智慧出行,路侧感知到车路协同,到边缘计算,到大数据的AI应用,实现了车、路、云的业务闭环。当然我们还面临诸多挑战,比如实时应用所需要的低时延,从路侧感知到通信完成,到车辆根据这些信息行动,事实上这个延时是很多实时应用的前提,如何做到是非常有技术难题的。比如在车端、路侧、边缘计算和云端都有数据处理能力,在这些领域怎么样选择最佳的应用部署,其实考验着我们对于这些服务是否理解深刻。
另外,我们还要让出行方案或者感知系统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不仅仅针对车辆,还需要对各种交通参与群体,尤其对于行人、非机动车等弱势交通参与群体提供更完善的功能,当然还有商业模式、落地模式等等方面的挑战。面对这些挑战,相信在座各位和我一样,都是充满信心的,因为相信我们不断地技术创新可以应对这些挑战。(编辑:太平洋汽车网郭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5481.html